中國製造業的輸贏
組織發展
作者:彼得·馬什
【 原著節選 】
《新工業革命》
中國製造業優勢
中國的地位之所以牢不可破,最明顯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口。中國大量的人口為其成為製造業巨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裏的影響力較低應是一個反常現象。如果技術標準和組織能力合理擴散,一個人在一國的生產能力應與其在其他國家持平。而目前中國工廠的生產份額與其人口比例大致相等,這一事實表明能力差距一直在縮小。在接下來的100年裏,雖然印度人口總量逐漸接近中國,但中國的人口仍然會遠遠超過美國。因此,如果沒有重大的政治或技術衝擊,中國的製造業產量可能持續領先於美國。
低成本是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生活成本大大低於大部分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也較發達國家低很多。從可以比較的數字看,中國的低工資使得中國製造一件產品的成本(視產品而定)有時僅為高成本國家(例如美國)的一半。這使得很多公司把其全球大部分的製造環節放在中國,無論這些產品是在中國當地銷售還是出口。
隨著中國產出份額的上升,全球都普遍感覺到了中國製造的衝擊力。比其他地區價格低的“中國價格”(中國某一特定產品的製造成本)降低了世界各地的製造成本,吸引了更多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和其他低工資的國家。這種轉移的壓力有時對其他國家來說是殘酷的,許多西方國家工廠倒閉,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流失,但是其潛在的壓力與20世紀所發生的激烈的價格競爭相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經驗曲線表明,製成品價格會普遍下降,至少會影響到經濟的其他部分,有時其下降的量還是比較大的。那些不能改變成本結構以適應這些價格變動的公司往往會陷入困境,除非它們能找到一個利基市場,提供一條退路。
成就中國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對國有企業和本土製造商的扶持,中國政府曾公開幫助這些製造商,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和就業水平。政府希望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製造商,以提高國家的整體國際地位,並超越其競爭對手——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政府的扶持體現在許多方麵,從低利率貸款到一係列稅收優惠政策。有些國家,特別是美國,批評中國政府通過幹預貨幣市場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幣值,以此提高本土製造商的競爭力。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通過製定支持國內廠商的方案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由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負責主要的管理工作。其他力求發展製造業(以及其他以技術或知識為基礎的業務領域)的發展中國家(如韓國和新加坡),也效仿了這一做法。人們普遍承認,當新興經濟體試圖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技術實力時,這些激勵措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中國而言,更多激烈的批評認為,這個國家已經超越了發展中國家的階段。根據這樣的說法,中國現在應該放棄一些政策扶持手段,通過消除本地公司優惠待遇,促進公平貿易,以符合國際規則。最近幾年,很少有這樣的經濟政策話題能夠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論,尤其是在美國。
支撐中國崛起的最後一個因素是政府對有影響力的外國公司開放了市場,而且政府為公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投入了巨資。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外資的參與成為中國工業產值迅速增加的催化劑,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技術、組織和管理理念。而外資參與的結果是,2008年大約有1/4的國家製造業被非中國國有企業所控製。根據統計慣例,總部設在中國的工廠,其生產應算作“中國的”,這和公司的所有權無關,盡管這些公司持有貨物的所有權。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在英國,一家由法國公司擁有和經營的工廠的產出有助於提高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而不是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巨額外資參與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了兩個主要的影響。首先,它推動了中國的崛起,使其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領導者。其次,紮根於中國的外資公司自身也獲得了顯著的效益。外資公司更多地利用中國的工廠(無論是屬於其自己,還是屬於供應商)生產多種類型的商品(這在其他國家是少見的),同時也以工廠作為基地,幫助其增加銷售,從而不斷擴大中國經濟的規模。例如,2010年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數量第一次超過其他地區,包括美國。對於那些以此種方式努力融入中國的公司來說,中國的快速發展既為其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