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做社會化企業?請先公開!(1 / 2)

想做社會化企業?請先公開!

組織發展

作者:李誌軍

《公開》

作 者:[美] 傑夫·賈維斯

出 版 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定 價:45.00元

【 智囊推薦 】

數字時代正在改變我們個性養成、圈子建立、經商以及生活的方式。然而改變也帶來了恐懼,許多人對此感到絕望,認為網絡以及公開的方式使得我們變得更加愚蠢、粗俗、困惑,並且容易受到各種威脅的攻擊。《公開》一書打破了人們舊有的習慣。作者基於大量的采訪,為我們介紹了在公開的基礎上取得了不菲成就的人們,並探索出一種非凡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協作、思考、組織和創造。

點評《公開》是因為看中了副標題中“新媒體時代”、“網絡”這兩個詞(其實出版社非要加一個“正能量”反而有些把它做低了,嗬嗬),因為似乎是個和我專業比較近的內容。但是真正讀起來,才感受到“公開”這兩個字的強大(《認知盈餘》、《創客》乃至社會化媒體的法理基礎即是公開),盡管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對它熟視無睹的地步。不得不說,這本書我折疊處達到28處,在我的不同講授班展示了四、五次。必須承認,感受到了心有戚戚的東西,也有一些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我們描述社會化媒體特征時,不可回避的一個詞就是“公開”。因為媒體的每一步革新,都在逐步剝奪少數人占有、少數人知曉、少數人告知、少數人決策的特權,逐步走向更大程度的公開。我們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上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過就是在踐行著一個理念:公開。無論是評論、轉發、揭秘、自黑????從維基百科、Google到Facebook,通過這些工具,我們獲得了大眾的智慧,也收獲了真相。但是對企業而言,能否承受公開之輕?公開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結果?如果必須要公開,應該如何做?這是傑夫·賈維斯在這本《公開》中希望給我們以答案或啟示的重點之處(當然也是更容易闡釋清楚的)。

為什麼需要公開?

社會化媒體時代,對企業的挑戰莫過於公開。一些公司擔心公開會導致向競爭對手泄露公司的信息,會讓對手偷走好的創意,會讓外界更多地獲取所謂的“機密”。其實適度的開放對企業來說是有益的。對於企業而言,不論是否成為上市公司,它們都依賴於與許多相關人員的公開關係,包括顧客、企業員工、供應商、合作方、競爭者,以及相關團體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公眾要求企業公開更多的相關信息以接受監督。迄今為止,透明化通常隻是一個時髦術語,它本身隻是用精心製作出來的消息發布的新聞公告,或者是當有人搞砸的時候的一句“這是公司的過失”。那不算是公開,隻能叫公共關係。真正公開的公司是公開地運作,因為公開可以使業務以一種新的方式運轉,以一種新的方式與客戶協作,重置與顧客的關係,建立起信任,從而提高效率——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降低出錯率,減少在市場營銷上的費用,樹立起更好的品牌形象。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最壞的情況來處理,也不能按照恐懼和冒犯達到最低的共同標準以及最高的監管標準來生活,這樣的話,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會削弱我們珍貴的東西。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像Twitter、Facebook、YouTube這樣的公司之所以能夠開始運作並且低成本地快速成長起來就是因為它們依賴於公開的服務平台。它們不是把自己看作是工業領域的公司而是產業生態係統中的成員——通過人際關係使自己做大、做強、做得更有效率。波斯頓大學芬卡特拉曼教授曾經指出:“企業曾經是業務單位的分級係統,這些業務單位的資產就是消費者和產品”,而現在“企業變成了業務單位的網絡體係,而這些業務單位的資產是人際關係和能力”。在未來,那些把人際關係網作為企業核心的新興公司能夠瓦解那些舊式的封閉的工業企業。在這樣一個互相聯係的、人際關係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時代,把自己孤立起來的代價太大了。

企業將來很快會更傾向於用它們所擁有的人脈的質量來衡量它們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它們所擁有的事物的成本。將來的人際關係會比公司的商業機密更有價值。人際關係可能會比一家公司的季度收入更能反映出這家公司的發展前景。品牌等同於人脈。如果你認為你的價值在於你人際關係網的質量的話,那麼公開是會為你帶來利益的。如果你以這樣的公司而為大家所熟知,即與顧客協作以便為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產品,那麼最終你就會贏得更多忠誠的客戶。如果你是顧客,難道你不會選擇這樣的公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