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偏見”進行到底(1 / 2)

將“偏見”進行到底

員工成長

作者:李清彬

《樂觀的偏見》

作 者:塔利·沙羅特??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定 價:39.00 元

【 智囊推薦 】

本書探討了人類思維最具欺騙性的能力——樂觀偏差,指人們通常都理所應當地認為未來會更好,會高估在未來遇到積極事件的可能性,並低估經曆消極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書中大量翔實的案例也證明了在一般情況下,樂觀偏差的確可以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仍要重視樂觀偏差可能帶來的危險性與破壞性,更加智慧並清醒地認識世界,把握人生。

就筆者所及,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和普及性質的讀物,在邏輯上均遵循這樣幾個步驟(不必是先後順序,各步驟也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步,以各類調查或精巧設計的實驗,揭示一些行為特征或規律——往往異於我們的直覺。

第二步,講述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利弊兼有,從微觀個體到宏觀全局的影響均會涉及,但一般是有所側重。

第三步,解釋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這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歸結為社會群體選擇演化的結果,嵌入到理性人的分析框架中;二是以技術手段去探尋與這些行為關聯的大腦區域上,試圖找到生理基礎。

沙羅特所著《樂觀的偏見》也是沿著這一套路展開的。該書從心理學、神經腦科學研究出發,深度解讀了“樂觀偏見”這種人類特質,在行為特征揭示、影響結果闡述和原因機製解釋上清晰明了,內容豐富,設計的各類實驗和給出的案例很有啟發性且有趣。筆者按照上述邏輯步驟來解讀一下該書的主線條,欲以菜單目錄作為誘引(也許這個菜單顯得更抽象些),而豐富菜肴卻需讀者們自行品嚐回味。

發現:樂觀 > 悲觀

按筆者的理解,“偏見”一詞在此處並不包含主觀色彩,隻是“偏差”、“傾向”之意。按書中的描述,“樂觀的偏見”是指“高估在未來遇見積極事情的可能性,而低估消極事件可能性的傾向”。通俗點講,平均來看,判斷(或想象)事情時,人難以做到中立客觀,總有偏差,而且常常是偏向樂觀的一端——不過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很客觀、正確。

《樂觀的偏見》的一個基本發現是,人們通常傾向於樂觀,而不是客觀和悲觀。作者借自己和他人的多種研究證明,這種偏見是很頑固的,無論哪個種族,生活在什麼地區,以及擁有何種社會經濟背景。我們最容易以年齡因素來反駁,認為年齡漸長,生活經曆越豐富,越能準確了解世界,便能夠區分“滿懷希望的錯覺和冷冰冰的現實”。然而,作者證實,樂觀傾向在年長之人身上也是存在的。

圍繞這個基本發現,作者給出了更多具體的發現:

大腦常常有錯覺,如空間定向錯覺、視覺錯覺、優勢錯覺。錯覺總是那樣的真實,以至於就算我們以理性或工具得知那是錯覺,感受還是會在那裏。樂觀偏見就是這樣一種錯覺。

人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偏見,但卻能發現別人的偏見。並且,我們自認為比其他人更少懷有偏見,稱為“偏見盲點”。我們由此更容易產生“樂觀偏見”。

人們也會設想失去愛人、失業、飛機失事等消極情況發生的可能,但花在設想積極事情上的時間要比消極事情多。設想負麵情況時,人們往往也更易思考該如何避免失敗或麻煩。

人們常會低估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這普遍略低於官方公布的平均數字。因而,盡管大家認為犯罪率很高,但仍覺得自己會幸免。

期待產生快樂:期待的過程甚至比實際經曆還要“快樂”。經濟學中存在時間折現,即人們偏向“現在”而不是“未來”,這對應著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是確定的,那麼人們會更願意享受期待的快樂。現實中的人們會在時間折現和期待的快樂中達到平衡。——痛苦也類似,等待與實際經曆同樣痛苦。

我們一旦選擇,就會對所選行為做出重新評估,通常的表現是:增強從選定對象上汲取的愉悅感,降低從放棄對象上所能獲得的快樂感。

情緒會影響到記憶,一旦想起最刺激情感的事情,即使我們對回憶的可靠性再有信心,也不能保證其準確性。

在個人和公眾的對比上,對公眾容易悲觀,但對個體的期望,對自身發展的預期,人們的觀點依然較為樂觀。因為人們對自認為可控的事情感到更樂觀,這種可控感往往隻是錯覺。同時,這也是對自我高估,對他人低估的偏見表現。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連鳥類也可能呈現這樣的樂觀偏見,不過作者的實驗表明,主要是那些住在豪華鳥籠中的小鳥才有此表現,而不具備那麼好條件的小鳥,就現實多了,表現出“抑鬱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