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喜歡的,喜歡選擇的
員工成長
作者:塔利·沙羅特
【 原著節選 】
《樂觀的偏見》
層層選擇後的蘋果最好吃
如果要讓我們在認定某物之後對它更加珍視,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我們得親自作出選擇。換句話說,如果是別人替我們作的決定,在我們身上不會發生喜好的變化。比如,在猴子實驗中,如果研究人員先給猴子黃色的瑪氏巧克力豆,之後再給它藍色巧克力豆,猴子不會表現出對黃色巧克力豆的特別喜愛。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猴子自己作出的選擇,它就不會在這之後重新估量對選項的喜好程度。但是,如果研究人員設置陷阱,讓猴子誤以為是自己作出的選擇,那麼它的喜好就會在選擇後發生相同的變化。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是如何讓猴子上當,讓它相信做了沒做過的事呢?研究人員的設計非常高明,他們先給猴子展示了黃色和藍色的瑪氏巧克力豆,然後假裝把兩種顏色的豆子裝進了一個不透明的箱子裏。實際上,研究人員並沒有把兩種顏色的巧克力豆都放進去,而隻放進了一種(比如說是藍色)。猴子當然對這一切渾然不知,以為自己要在藍色和黃色的瑪氏巧克力豆間作出選擇。然後,一旦猴子把藍色的巧克力豆從箱中取出,就立刻認定這是自己所鍾愛的那個。
大家可能會說,是的,猴子會這樣,但是人類可不會上當受騙,誤以為自己選了某樣東西,但實際上並沒有選。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和學生克裏斯蒂娜·委拉斯凱茲決定做個試驗,看看倫敦大學學院裏的高材生會不會上當。我們用電腦程序隨機選擇度假地,卻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挑選的,看這樣能不能影響他們的喜好。首先,我們讓誌願者根據愉快程度給一些度假地打分。接著,我們把兩個得分相同的度假地放在一組,告訴誌願者必須兩者擇一。不過,我們在這個環節耍了個小把戲:我們告知誌願者會用影響潛意識的方式給出這兩個選項。選項會一閃而過,差不多隻出現幾微秒,而且會用一串隨機符號來掩飾。所以,誌願者不會在屏幕上看到諸如“希臘/泰國”的字眼,而是像“%%^/***&^”之類的符號,然後從第一個和第二個選項中進行選擇。我們告訴誌願者,雖然給出的選項不夠直接,而且呈現速度很快,沒法清楚地判斷,但是他們可以在潛意識中作出抉擇,因此能夠在喜好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這些話都是騙人的,我們根本沒有給出選項,即使是幾微秒都沒有,我們隻不過給出了隨機符號。等誌願者作完決定(比如,他看到“%%^/***&^”後選擇了第一項),我們才揭露這個選項的真實身份:希臘/泰國。這時候,誌願者認為自己選擇了希臘,而不是泰國,但實際上他的選擇是隨機的。然而,誌願者選擇之後,給“選中”度假地打的分數會比選擇前更高。
誌願者的表現說明,盡管之前打分時希臘和泰國打了個平手,但他們現在覺得自己在希臘度假會比去泰國更高興。這再一次證明,隻有參與者認為自己親自作出的選擇,才會改變他們的評分。如果我們告訴參與者這是電腦作出的選擇,他們作完選擇後也不會重新評估選項。
這些實驗告訴我們,大家選中某樣東西時——即使是假想的選項,即使沒有真正選擇而隻是在大腦中選擇,我們都會更加珍視。無論是零售業、工作地點,還是我們的私生活,這一現象都意義非凡。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家公司聯係上了競爭對手的優秀雇員,想讓他離開現在的公司,招入自己麾下。這家公司為雇員開出了優厚的條件。這位雇員想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決定留在原來的公司。我可以根據事實判斷,雖然這位員工決定留在原先的崗位,拿著毫無變化的薪水,但是會更看重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又一次選擇了這份工作。
結論是什麼呢?如果想讓員工更樂於為公司奉獻、讓學生更專心學習、讓顧客更滿意所提供的服務,那就得時常提醒他們有選擇的自由。要提醒他們,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在這家公司工作,在選中的大學就讀,挑中了所提供的服務。我經常乘坐的航空公司就會這麼做。每次快要著陸時,飛機的廣播裏都會響起飛行員的聲音:“我們知道您在製訂旅行計劃時有很多選擇,感謝您選擇了我們。希望下次能再為您服務。”聽完這些話,我立刻被說服了,既然選擇了這趟航班,那肯定比其他航班都好,也許下一次還得預訂這個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