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愛生氣不如愛爭氣,牢騷傷人又傷己(2)(1 / 3)

13歲那年,父親又一次帶著伊爾·布拉格去了丹麥。在童話大師安徒生牆壁斑駁的故居,伊爾·布拉格困惑地問父親:“安徒生小時候沒有住在皇宮嗎?”望著即將長大的兒子,父親對少年伊爾·布拉格回答道:“安徒生是個鞋匠的兒子,他生前就住在這棟破閣樓裏。皇宮,隻在他的童話裏才出現。”

從此,布拉格的人生觀完全改變了。他說:“我慶幸有一位好父親,他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而這兩位偉大的藝術家又告訴我,人能否成功與貧窮無關。”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埋怨外部環境,覺得成功者僅僅是生活中的幸運兒!其實,沒有誰生下來就能成功,哪一個有作為的人不是經過千磨萬擊的!誠如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所說,“我們要不斷地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許多成功者的起點非常低,隻是他們自強不息,永不放棄,最終出人頭地。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社會現象:一、二流人才往往給三流人才打工,三流人才往往給一、二流人才當老板。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一、二流人才往往恃才傲物,隻能一個人做事,難以聚集一幫人做事業;相反,三流人才往往虛懷若穀,雖然一個人不能做事,卻能帶領一幫人幹成大事業!

一個名牌大學生和一個普通的職高生同時應聘進某個公司,兩年過去,職高生居然成了這個名牌大學生的主管。

事情是這樣的,職高生非常懂得做人,不僅在公司人緣很好,而且深受客戶信賴,年終評選優秀員工,因為業績突出名列前茅,為了擴大公司業務,被提升成為業務經理。

而那位名牌大學生呢,孤芳自賞,不喜歡與人來往,隻能當個技術人員,為業務部門服務。

後來,職高生升遷到了總經理,那位名牌大學生還是原封不動。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講過“三十而立”,講的是一個人到了30歲才能懂得應該做什麼。可見,我們從主觀上一定要知道做人難,這樣至少有一個思想準備,才不至於沒有良好的應對心理。許多人進入社會,總容易患上急功近利的毛病,幻想很快出人頭地,做一個人上人,卻不懂得一切都有一個過程,沒有汗水的凝結,哪有成果“瓜熟蒂落”。

這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妮·莫裏森少年時代的一段真實經曆。

莫裏森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鋼城洛裏恩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藍領工人,母親在白人家當傭工。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莫裏森從12歲開始,每天放學以後,都要到一個富人家裏做幾個小時的鍾點工,十分辛苦。而且,更令她難以忍受的是,她還經常遭到雇主的刁難。

有一次,她向父親彙報工作的事,並發了幾句牢騷。

聽完她的訴說,父親想了片刻大聲說道:“記住,你並不在那兒生活。你生活在這兒,在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在那兒,你隻管去幹活就行了,然後拿著錢回家來。”

後來,莫裏森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通過仔細思考父親的這番話,她獲得了人生以下四條經驗:

1.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堅持做好,我們不是為老板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

2.我們要把握自己的工作,而不要被工作把握;

3.我們真正的生活是與家人在一起;

4.我們與所做的工作是兩回事,我們該是誰就是誰。

千萬不要小看平時一點一滴的努力,一切努力都是成功,至少是邁向成功的奠基石。我們要時刻鞭策自己,隻有自己才是人生的唯一答卷者。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有不如意或情緒低落的時候,但隻要將自己看得好一點,讓自己做得好一點,不斷地激勵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不在自怨自艾或抱怨命運中虛度時光,就注定會夢想成真!

一位年輕老板,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曆。

少年時代,他因病輟學,病好後,卻迷戀上了賭博,後來成家了,也難以改掉,而且經常因為感到前途無望而酗酒。

一天深夜,他從賭場歸家,當看到熟睡中的妻子和孩子的時候,忽然產生了深深的內疚感,決心痛改前非,從擺地攤開始走上了成為商業巨子的道路。

人生時常被喻為一個大舞台。不同的人在舞台上表演著各自的角色,無論我們處於何種狀況,都要在坦然麵對中磨煉自己,方能使自己變得更加茁壯,堅不可摧。著名成功學家陳安之有一句名言,“要成功,先發瘋,一門心思往前衝”。一個人暫時失敗並不表明永遠背時背運,而是表明在嚐試和探索中。與其做一個屢戰屢敗、經不起挫折的懦夫,不如做一個屢敗屢戰、勇往直前的勇士。

在壓力麵前,一個人要懂得“沒有收獲前的付出不可能擁有收獲”的箴言,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前進。一個人在資質、條件乃至機會各方麵相當,後來的際遇卻大相徑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將現實壓力變為未來動力,這往往是成敗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