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憑著良心向你起誓,這事不是我做的。”這個婦女又拿出來一杯水說:“大姐您消消氣,喝點水。如果您覺得罵得不解恨的話,您也可以打我幾巴掌。但今天這事不是我做的。”
於是,鄰居就怎麼都罵不下去了。
可見,我們懂得了給別人以寬容,就會讓別人獲得信心,將來也許就是一個全新的局麵,隻要每個人都多一點包容,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可以看到,多一些包容,這個世界就多了一份愛,多了許多溫暖。
化敵為友,路路通
有人說:“交十個朋友也不能彌補樹一個敵人所帶來的損害。”尤其是年輕人,在社會上還立足未穩,要做的是廣結善緣,多交朋友,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要懂得,在社會上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樹敵。讓我們先看一個古代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馬子期的人懷恨在心,後來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國被攻破,國君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戈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那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君。”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的幫助。
這段話道出人際關係的微妙。一個人最重視的通常是他的自尊,甚至比金錢看得還重。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往往不是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種情況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我們應該記住中山國君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深刻教訓。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君子絕交不出惡語”。就是說,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來往,也不會說難聽的話,批評對方。為什麼這樣呢?如果說了絕交者的壞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樹敵過多,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應有的麻煩。
自然法則就是這樣,和為貴,合則全。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爭而不離,爭而和合,因而強者更強,吵而更親,心心相交,不打不相識,事業更繁榮。不爭不吵,不鬥不鳴,本來就不可能,嘴唇與牙齒也有互相冒犯的時候。所謂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商場上很忌諱結成仇敵,長期對抗。商場上很容易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執不下,也許會因為一筆生意受到傷害,從而耿耿於懷。但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反目成仇、結成死敵的必要。
有位商界老手說過:“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朋友。”今天可能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爭吵,或者為爭一筆生意搞得兩敗俱傷;然而,說不定明天攜手,有可能共占市場,互相得利。
所以,有經驗有涵養的老板總是在談判時麵帶微笑,永遠擺出一副坦誠的樣子,即使談判不成,還是把手伸給對方,笑著說:“但願下次合作愉快!”因為,商場上樹敵太多是經營的大忌,尤其是當仇家聯合起來對付你,或在暗中算計你時,你縱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應付。況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應用於如何開拓市場,如何調動資金,如何做廣告宣傳等方麵,如果總是用在對付別人的暗算與報複上,難免會顧此失彼。
中國有句老話:“生意不成人情在。”商人處世一般都較圓滑,這也是多年積累的經驗所得。
要避免樹敵,就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別人和你爭辯,以維護自己的榮譽,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你的仇,日後可能尋機報複。對於他人明顯的錯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因為這樣好像在顯示你比別人高明,也會傷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對於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你也要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
如果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不打不相識”,相處得更好。既然得罪了別人,與其等待別人的報複,不如主動上前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要注意,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表麵勝利了,其實你也失敗了,因為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因此在和人交往時一定要克製自己,盡量不要采取爭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