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批評《文藝報》“文也不足”之後
往事錄
作者:閻綱
1958年1月26日出版的《文藝報》第二期上,毛澤東親手推出《再批判》特輯,把反右的火力煽得更旺。他不但改寫標題,而且對原按語大動幹戈,批評道:“按語較沉悶,政治性不足。你們是文學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喚起讀(者)的注目。”同時批評《文藝報》正副主編們的文風:“近來文風有了改進,就這篇按語說來,則尚未。”“用字太硬,用語太直,形容詞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願看下去。宜加注意。”
主編張光年慌了手腳,出版《再批判》特輯並大肆宣傳的同時,不得不把改進文風的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編輯部大會上,張光年極度興奮,繼而緊張、沉重,說他對自己的文風很不滿意,肚子裏的貨色少,寫出來的文章空,一片衷忱,滿紙呆相,相當苦悶。又說,我們《文藝報》說空話、發空論的文章不少,洋八股、黨八股積重難返,問題相當普遍,現在毛澤東批評我們“文也不足”,我再也坐不住了。
張光年決定召開大型座談會,廣泛邀集知名作家,為改造文風大造聲勢。
會前,張光年不知怎麼弄到一份內部資料《毛主席論文風》(供學習打印稿,不外傳,閱後收回),其中除了摘錄毛澤東《反對黨八股》裏批評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種種現象的生動言論之外,重點收入了他有關文風的最新批示和講話,很覺新鮮,編輯部如獲至寶。
據我的回憶,《毛主席論文風》主要的內容是兩部分。一部分選自1956年初出版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部分選自1958年1月最新的黨內文件《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
編選《高潮》一書,毛澤東非常滿意。編書時,毛澤東寫了104條按語,並對其中大部分文章的題目作了精心的修改,密密麻麻,像老師改作文一樣,例如:把《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子!》;《今年互助組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黑龍江省訥河縣平房、雙泉、五福三個村互助組情況調查》改為《新情況和新問題》;《錦縣曉光農業生產合作社克服困難搞好生產的經驗》改為《一個被人譏笑的窮合作社》;《昆山縣西宿鄉的黨支部是怎樣領導全鄉走向合作化的》改為《這個鄉兩年就合作化了》;《安陽縣南崔莊的黨支部依靠貧農帶頭辦社,實現了全村合作化》改為《誰說雞毛不能上天》;《萍鄉縣年豐鄉易瑞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鞏固和擴大》改為《一個模範合作社》等。
難怪,毛澤東把張光年起草的長長的題目一斧子砍下去,隻留下最後“再批判”三個字,僅僅三個字,成為文人頭上的緊箍咒,一切言者望而生畏的文字獄的符號。
毛澤東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寫了以下的按語: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文字也好,使人一看就懂,沒有黨八股氣。在這裏要請讀者注意,我們的許多同誌,在寫文章的時候,十分愛好黨八股,不生動,不形象,使人看了頭痛。也不講究文法和修辭,愛好一種半文言半白話的體裁,有時廢話連篇,有時又盡量簡古,好像他們是立誌要讓讀者受苦似的。本書所收到的一百七十多篇文章,有不少篇是帶有濃厚的黨八股氣的。經過幾次修改,才使它們較為好讀。雖然如此,還有少數作品仍然有些晦澀難懂。僅僅因為它們的內容重要,所以選錄了。哪一年能使我們少看一點令人頭痛的黨八股呢?這就要求我們的報紙和刊物的編輯同誌注意這件事,向作者提出寫生動和通順的文章的要求,並且自己動手幫作者修改文章。
毛澤東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成稿於1958年初,目的是反擊“右派”的“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直接針對周恩來等的“反冒進”,為其策劃的“大躍進運動”造勢。《毛主席論文風》收錄了以下的條目:
(三十二)開會的方法應當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係,這是很壞的方法。隻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說明讚成什麼反對什麼,這種方法更壞。要學會用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必須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觀點去統率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夠說明問題就行,解剖一個或者幾個麻雀就夠了,不需要很多。自己應當掌握豐富的材料,但是在會上隻需要拿出典型性的。必須懂得,開會同寫大著作是有區別的。
(三十三)一般說來,不要在幾小時內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觀點,而這些材料和觀點又是人們平素不大接觸的。一年要找幾次機會,讓那些平素不大接觸本行事務的人們,接觸本行事務,給以適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個早上突如其來地把完成品擺在別人麵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幾小時內下幾百公厘的傾盆大雨。“強迫受訓”的製度必須盡可能廢除,“強迫簽字”的辦法必須盡可能減少。要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必須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