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內,群臣你一言,我一語的,都對涼州的叛亂感到擔憂。
從東漢建立以來,涼州就從未真正的太平過,這裏羌胡雜居,民風彪悍,好勇鬥狠,是最不穩定的區域。
羌胡經常反叛朝廷,被平定後,投降,然後沒過幾年,再次反叛,始終和大漢朝廷一直在糾纏著,周而複始,似乎永遠都沒有盡頭。
對於涼州的叛亂,嶽彥早就有了心理準備,隻是,沒想到會來的那麼快。
因為在正史中,確實記載了這一時期的涼州叛亂。
嶽彥接過求救書信,粗略的看了一下,大致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涼州叛亂的羌胡最先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領,後來叛軍攻占了金城,北宮伯玉等人挾持當地名士韓遂、邊章,威逼他們一起造反,韓遂、邊章無奈,隻好與其同流合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造起反來。
韓遂、邊章頗有謀略,在二人的策劃下,聯合枹罕的宋建以及其餘羌胡一起造反,以響應黃巾之亂為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造反活動。
一時間,涼州境內風起雲湧,叛軍人數眾多,加上突然發起了攻擊,讓守備涼州的漢軍措手不及,戰爭之初,節節敗退,竟然丟失了大半個涼州。
情況緊急,涼州刺史退守漢陽郡,與叛軍對峙,並祈求派發救兵。
大殿內群臣嘰嘰喳喳的,嶽彥聽了十分聒噪,一直沒有開口的他,突然大叫道:“都給我安靜下來!”
隻一瞬間,大殿內再次恢複了寂靜,在場的大臣個個不再吭聲了。
嶽彥於是向前走了幾步,對何太後說道:“涼州乃我大漢之領土,羌胡造反欲將其據為己有,朝廷若不迅速做出應對,隻怕涼州不再複為我大漢所有,一旦叛軍攻克了漢陽,就會乘勢進入三輔,虎踞關中,到時候就難以收拾了。”
何太後也是十分著急,急忙問道:“正因為如此,我才找太尉來商量,不知道太尉有什麼好的意見嗎?”
“除了出兵平叛,別無他法。不過,我剛剛率領大軍平定了黃巾軍,將士們都有些疲憊,不宜在長途跋涉的前往涼州作戰。臣以為,何進身為當朝的大將軍,如果由他親率大軍前往平叛,那些羌胡定然會畏懼的退避三舍,收複涼州失地也是易如反掌。”嶽彥道。
“何進?他行嗎?”何太後狐疑道。
嶽彥一本正經的道:“太後娘娘盡管放心,大將軍手下人才濟濟,文武齊備,而且這幾個月他又在這裏養精蓄銳,此時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他若不去,隻怕無人能夠挑起這個大梁了。”
在場的大臣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卻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其中有袁氏的人在,但袁氏勢單力薄,就算反對,也是無濟於事。
司空袁逢知道這件事木已成舟,便順水推舟的道:“啟稟太後娘娘,由大將軍親率大軍前往平叛也不無不可。不過,大將軍手下沒有什麼精兵強將,若是能夠調遣左將軍皇甫嵩、右將軍朱儁、後將軍盧植等這些將才在其帳下聽用,大將軍必然會事半功倍。”
何太後連連點頭,道:“那就這樣定了。”
隨後,尚書令草擬聖旨,以大將軍何進為統帥,率領北軍五萬,皇甫嵩、朱儁、盧植三人為副將,前去涼州平叛。
何進接到聖旨時,臉上頓時麵如土色,心中更是惴惴不安,要說吃喝玩樂、溜須拍馬他比較在行,但若是行軍打仗,他隻怕是個草包。
恰巧袁隗在旁,看到何進如此模樣,急忙說道:“大將軍不必太過擔心,這正是大將軍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啊……”
何進忙問道:“此話怎講?”
袁隗道:“如今嶽彥在朝中勢力如日中天,風頭已然蓋過了大將軍,若這次大將軍前去涼州平定了叛亂,功勞上一點也不亞於嶽彥,就有了和嶽彥對抗的資本。平定叛亂之後,大將軍就屯兵在長安,以涼州尚未穩定為由,拒絕回師京城,然後招兵買馬,招賢納士,過些時間,便可以用清君側為名,率軍回師京城,斬殺嶽彥。”
“清君側?”
袁隗從袖筒裏掏出一封書信,遞到了何進的麵前,道:“大將軍,這是本初的書信,還請大將軍過目。”
何進接過袁紹的書信,匆匆瀏覽了一遍後,麵色鐵青,登時將書信撕得粉碎,然後順手拋出,大怒道:“嶽彥安敢如此?”
袁隗見何進動怒,趁機添油加醋的道:“大將軍,嶽彥和太後娘娘的奸情早已經有了,隻是當時本初還沒有來得及揭發就被嶽彥給趕走了……如果大將軍按照本初信中所寫的那樣,一步一步的走,或許就能重新掌控整個朝政,甚至還可以代漢自立……”
“代漢自立”,這四個字傳進了何進的耳朵裏,讓何進都為之一振,心中也有了一番野心。
“袁本初不是在汝陽老家嗎?怎麼對朝廷裏的事情這麼了解?”何進狐疑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