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經受住數十、數百次失敗的打擊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鋼筋鐵骨與堅強的意誌,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實際上未必如此。堅強的毅力並不單純來自忍受,而首先是來自明智和豁達。忍受失敗的毅力,主要來源於對失敗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強者認識到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失敗裏麵就包含著成功。他們把開拓新路中遭逢到的失敗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有著足夠的精神準備。他們也認識到一次失敗即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因而能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敗所嚇倒的人,與其說是害怕失敗,不如說是對失敗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人把失敗看做一種不幸和災難,在事情剛開始之時,就抱有“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想法,這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在行動前隻做成功的打算,不作失敗的準備,這隻會削弱對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從而在失敗麵前變得十分脆弱。
許多人往往不能認識到表麵上的失敗從長遠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們看來,要麼失敗,要麼成功,既然失敗了,那就不會成功。而事實上,事情的結局並不能作“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劃分,在“我失敗3次”和“我是個失敗者”之間有天壤之別,而且,心理上的失敗也不等於實際上的失敗。有的時候,一個人心理上感到失敗了,而實際上他正在前進過程之中。而一個人隻要心理上不屈服,敢於挑戰困難,他就沒有真正失敗。功虧一簣,虧就虧在心理的失敗上。如果你在失敗時,仍能表現得像一個勝利者,信心十足,充滿幹勁,那情況會大不一樣。別人會認為,你的失敗是環境所致,你是一個失敗的強者,你會繼續幹下去,直到取得勝利。
由此可見,此時的成功可能連著彼時的失敗,這項工作的失敗也許正蘊涵著另項工作的成功。對事情隻作“成功”和“失敗”的機械劃分,不敢向困難發起挑戰,這是十分有害的。
如果我們對失敗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對失敗采取了正確的態度,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失敗所打倒,屢經失敗而不悔的堅強毅力也就自然產生了。
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
一位技術學校畢業的朋友在國企裏待了10年,他接了10年的電線,他弄不明白電腦是如何來控製照明電路的。如果企業不倒閉,不懂電腦和照明電路的關係又有什麼關係?但企業倒閉了,他以高中學曆和工人的身份在本科生成堆的人才市場尋找自己的工作。
他站在一家大型企業的人事主管麵前,要求給他一份應聘表。人事主管讓他說說自己的資曆。他說:“我在國企一線工作了10年,接觸過的電器設備有上千種,接過線頭有幾萬個,這就是我的資曆。”
人事主管對他很感興趣。他應聘成功了,他在那家單位裏仍舊接線頭,公司所要的也隻是那些能接線頭的人。他仍舊不懂電腦和照明電路的關係,但他卻拿高薪。他竟然在高學曆的人才市場以這麼低的學曆打贏了這場“戰爭”。
還有一位更奇怪。也是位電工,幹了13年,除了本行之外什麼都不懂,精減人員的時候,被打發回家了。現在他成了一家造紙廠的電氣工程師,新單位的同事都很尊敬他,因為他的同事都在揣測,他在大型企業中幹過,水平當然不差。可誰知道他沒有文憑?
人生要是已經錯過了一些什麼,認命應該是一種選擇,沒有人會責怪你,但也可以不把短處示人,這也是一種選擇。不要嘲笑那些有短處而成功的人,應該承認他們有更良好的心態,並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因為競爭有時候就是一種心態和信念的競爭。
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總經理之子托馬斯·沃森,小時候是個末流學生,與他聲名顯赫的父親相比,他簡直是個低能兒。在讀公司商業學校時,他的各科學業全靠一名家庭教師的鼎力相助才勉強過關。後來他開始學飛行,卻意外地有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他發現自己駕駛飛機是那樣的得心應手,這使他對自己的信心倍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當上了一名空軍軍官。這段經曆使他意識到自己“有一個富有條理的大腦,能抓住主要東西,並能把它準確地傳達給別人”。沃森最終繼承父業成為公司總經理,使公司迅速跨入了計算機時代,並使年贏利額在15年裏增長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