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保持獨立的人格(3)(1 / 2)

患上依賴症的人,有時會狠狠責備自己,恨自己沒能在試圖拒絕依賴的過程中變得更堅強些。但這種過度的自我責備,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有的甚至越陷越深。如果有什麼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但是實際實踐過程中卻沒能辦到,這也沒什麼關係。不要責怪自己,要學會經常自我表揚。

(2)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

要認識到,一個事事企圖依賴別人的人,是幹不成任何事的。

因此,要努力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獨立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要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沒做過的事要鍛煉著做。

(3)培養忍受孤獨的能力

一個人待著,並不等於被別人孤立。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不依賴別人,也不依賴某種東西或行為。獨處的時間能夠幫助你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獨立個性所必須要的,這是緩解依賴症的關鍵一步。

克服從眾心理

“從眾”行為是說如果一個人易受暗示、依賴性格、自我意識不強等因素影響,就很容易作出大多數人都會作出的選擇,而不會考慮自己的具體情況,這樣作出的選擇往往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造成以後工作中潛在的問題。

早在1895年,以研究大眾心理特征著稱的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就出版了他的傳世之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他認為現代生活逐漸以群體的聚合為特征,個人融入集體後個性便容易湮滅,群體的思想將占據統治地位,而尤為可怕的是群體的思想一旦出現偏差,就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負麵效應。

雖然時光已經過去100多年,但我們發現,勒龐的理論有著驚人的預見性。人們總是深為“集體思想”所累,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從眾壓力”,很難堅持自己的觀點。

小雅在北京某家廣播電台工作,每個月的收入很難滿足她現在的消費需求。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時,她也考慮到這一點,但是,因為大學畢業時,很多同學都將找到有北京戶口的工作作為奮鬥目標,甚至有互相攀比的意思。同寢室的幾個成績一直不如自己,各方麵條件都不比自己強的好姐妹全找到了留京的工作,如果自己找不到,感覺反而低人一等。因此,她選擇了現在的工作。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攀比心理和職場從眾心理。戶口成為影響小雅選擇職業的第一因素,但實際上,戶口能夠帶來什麼,她並沒有理性認識。她認為她被城市接納隻有獲得戶口。實際上,為城市所接納,首先要告訴這個城市自己有多大能量,對這個城市能有貢獻。

職場中,人們常常有這種心理:當看到身邊人的工作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拿來和自己對比,下意識地去向比自己好的一些人靠攏,卻忽視了對自身工作價值和職業發展的審視。這是一種典型的盲目從眾反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眾效應”引起的是帶有一定盲目性的行為傾向,更多地表現為個人選擇的被動性。很多人,看到大家都對自己的理念持否定態度,就很快進行自我否定。看到別人跳槽發展得很好,就不顧自己的專業特長而盲目放棄穩定的工作,去進行毫無基礎也不是自己特長的工作,這就是一種盲從。從一定程度上來看,盲從是職場人作出正確職業判斷的極大障礙。隻有擺脫從眾心理的束縛,才能冷靜、理性地作出決策。

這是一檔電視節目中的場景:一個題可供選擇的答案有兩個:A或B,參賽的共10人,同意A的站在A答案下,同意B的站到B答案下。節目一開始,9個人都跑到A答案下,隻有1人站在B答案下。正常情況下,這個人是對答案很有把握的,但他站了不長時間,一看9個人都站到A答案底下,隻有自己一個人持不同意見,就開始懷疑自己,在那裏猶猶豫豫,左思右想,最後沒能經得住從眾心理的誘惑,同樣也站到A答案下。結果答案一公布,人群上方的氣球破裂,眾人都落了一頭灰,最初站到B下麵的那個人尤其遺憾。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一個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即使自己有想法、有見解,但是因沒有主見,依然會舍棄自己的意見而“站”到大多數人當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眾效應”引起的是帶有一定盲目性的行為傾向,更多地表現為個人選擇的被動性。

Tip:收藏+分享成功三部曲,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