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保持獨立的人格(3)(2 / 2)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心理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係統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係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地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打破了規矩,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隻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

雖然有時候盲目從眾,隨大流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如果在工作中盲目從眾,我們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很多作出正確判斷的機會,甚至喪失追求和自我。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常識和經驗進行理性的判斷,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從眾可能有利於團隊融洽關係,但它在個人創業路上卻是成功的障礙。在當今社會,信息充分,競爭激烈,憑什麼有的人能脫穎而出?究其原因是他們不但看得準,看得清,而且立場堅定,敢於堅持,耐得住寂寞,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成功者特質。而不成功者的表現多是隨大流,沒有立場,他們不停地尋找安全感,變成滄海一粟。

創業者也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在冷門中摸索,開出一片荒地,就會有從眾的跟隨者一哄而上,都做一樣的產品,沒有差異,把“冷門”行業變成“熱門”,最後陷入人人爭而往之的“紅海”,在亂泥潭裏打價格戰,從而使機會變成威脅。所以,成功商人引領潮流而不跟風,尋找的永遠是常人眼中的“冷門”,沒有差異化就不能脫穎而出。

職場中也一樣,人雲亦雲,那麼別人永遠聽不到你的聲音。別人怎麼做你也怎麼做,那麼上司永遠看不到你的身影。雖然從眾可以讓你更安全,但盲目從眾則是喪失自我的行為。如果為了大家所說的金錢、麵子、地位而忘記自己內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東西,隨波逐流,那麼你永遠也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這就要求職場人在工作中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凡事要有主見,切忌人雲亦雲隨大流。尤其是在麵對職業選擇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愛好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之路,避免出現小雅那樣的職業尷尬。二是要學會正確“從眾”。並非所有的從眾心理都會起負麵作用的,所謂有選擇地從眾應該是“從善如流”、“見賢思齊”,比如當你身邊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工作的時候,你就應該“從眾”;當身邊有人去做一件非常有社會意義的事情時,你也可以“從眾”。這就是說,在“從眾”之前,必須先擦亮你的眼睛,才能避免“一從眾成千古恨”。

你應該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切忌盲目從眾,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緊密結合自身各方麵的條件,以及職業興趣和專長好好考慮。如果總是從眾,就難以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奮進篇百折不撓,永遠不輕言放棄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在逆境中的人們,不妨看一下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對自己的評價:“雖然心碎,但依然火熱;雖然痛苦,但依然鎮定;雖然崩潰,但依然自信。因為我堅信,對付屢戰屢敗的最好辦法,就是屢敗屢戰、永不放棄。”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失敗、挫折,我們要學會在跌倒後爬起來繼續前進,這樣成功之門就將永遠向你敞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來煉就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