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在民間
主編寄語
作者:文迅
我們常用“樂善好施”來形容一個人,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好人有好報”;即便是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佛教,也是用“因果報應”勸人向善。要說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傳統應該就包含了這樣的內容吧。
這裏的“好人有好報”有誤導傾向。在做慈善前,先有了某種期待。然而生活的結局並不像小說和戲劇的構想一樣圓滿,期待常常會落空。用“好人有好報”來期待慈善事業的話,結果容易產生懷疑和動搖。從慈善的內容來看,我們過去更多的是“救人之急難”,常聽人說的就是“救得了急,救不了命”。慈善的方式往往是捐助衣食、錢財。
好人似乎不分國界。近些年,不少中國人將慈善做到了國外;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來到中國做慈善。從中國慈善事業的現狀來看,我感到越來越多的國人受到外來影響,對慈善的認識,做慈善的方式都有了明顯變化。
參與慈善事業的人越來越多,做慈善的方式多樣化,這些雖然都是可喜的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做慈善的人有了尊重的態度和平等的思想,甚至有些人將慈善行為融入自己的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些年輕人加入誌願者行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鍛煉,迅速成長起來。
雖然這兩年有的團體,因某個事件,造成了團體慈善的信任危機,但並沒有人對慈善事業本身懷疑和動搖。有能力提供幫助的人和需要幫助的人,仍然能通過其它渠道走到一起。不是因為某個號召,也不是因為某個組織,有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伸出自己的手,牽起別人的手,共同走過一段人生之路,這個人可能是你身邊的人,也可能是你自己。這種人越來越多。好人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