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領域也開始了新的嬗變,即從“經營企業”、“經營資產”和“經營人力”階段跨越到“經營智力資本”的新階段。出現了用“貨幣資本”尋找“智力資本”,以“智力資本”擴張發展“貨幣資本”。也就是以知識作為資本直接轉化為財富這種全新的經濟正在形成、發展、爆發性地向全球擴張。
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依附著知識為靈魂,依靠著智慧為“核反應”,因而也就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釋放著巨大的能量,演繹著無數的經濟奇跡。零費用經營作為一種商業經濟活動,雖然它是當今世界湧現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但它如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個別現象,而是有它發生、發展、發祥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當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一定的運動水準,形成一定的嬗變臨界點時,由於傳統與現代、文明與智能的碰撞,所有的客觀存在因素又會形成一種新的契機,催生出許多新生事物,零費用經營也就是這種社會環境發展的曆史產物。
二、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國
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海洋,是一個雙向、雙贏的運動:國內市場需要國際化,讓世界走進來,這是我國對外開放向深度發展的必然選擇;國際市場需要國內化,中國經濟要衝出國門,使國際市場成為國內市場的組成部分。零費用經營理論正是滋生在這樣一個左右逢源的世界大環境之中。
三、黨和國家的大政方略
我國早已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國的經濟工作這一新的指導方針。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向中國走來。零費用經營理論正趕上了這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好時代。
四、中國經濟的轉型變化
我國麵臨數千年未遇之變局,而非西方社會是從農業經濟時代,到商品經濟時代,再到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曆了一個漸進繼起的過程。我國實際是把三個時代疊加在一起,進行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跨越,甚至包括每個人都在轉型。就經濟領域而言,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特別是經濟領域裏出現了自由競爭機製,當今又正逢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所有這些新格局以及市場經濟的領域裏仍然提供了各種形態的經濟活動滋生繁衍的土壤、氣候、條件。
五、信息時代的社會推動力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當今世界已經全麵進入信息時代,各國政府、民間社團以及各種經濟組織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這不僅為各種形態的經濟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渠道,而且起到了催化與推進作用。由於互聯網絡可以在瞬間無所不至地把“天下聯成一體”,突破時間、空間,使資訊達到即時流通,所產生的能量改變了全球經濟結構、交易模式以及資產分配方式,形成了零距離、零阻力、零時間、零空間的商務環境,使任何交易快速化、數據化、透明化、全球化、互動化、平順化、無店鋪化、無中間化,更使得資本可以靈活、重複運用,突破資本限製。到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零阻力經濟理論,改變了傳統的供需平衡經濟法則。這種零阻力經濟將外在交易中間成本降至最低,邊際效益無限擴大的經濟學理論得以實現。到了90年代因互聯網的出現,為零阻力經濟造就了一條“營銷係統高速公路”。今天的零阻力經濟理論,配合互聯網絡形成的電子商務,正急速地改變我們的交易模式,重新分配全球的資產,並成為當代主流經濟趨勢。
六、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我國的商品經濟起點較低,市場經濟起步較晚,正因為如此,我國的經濟領域存在許多有待探尋的盲點,有待開發的處女地,經濟運行還有許多需要突破創新的空白點,所有這些都為零費用經營這類經濟活動提供了新機遇。
七、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高新技術革命和信息社會時代的到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在朝著以價值轉化觀為指導、突破價值資源的限製、突破資源性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通過以最小的代價,促進客觀事物的價值轉化,以較低的代價、較高的效率實現有限價值資源的轉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類的價值資源,從低到高、從無到有、從負到正、從小到大地提高客觀物質的價值創造社會財富的水平,用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生產力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偉大複興。
八、日益重要的無形資源、無形資產
當資源短缺成為擺在人類社會發展麵前的攔路虎時,我們必須用一種新的資源觀重新審視眼前的現實。同時,我們也會驚喜地發現:每一種資源困境都孕育著一種新的機會,新的轉機正高懸於我們的天空,也就是說,自然資源遇到的困局可以用無形資源化解。自然資源短缺倒逼出來的發展極限,會被無形資源的優勢突破或補充。隻要我們善於發現和挖掘無形資源,就會找到一種或更多的新的優勢和空間。特別是在高揚改革創新旗幟的當代,隻要我們樹立新的資源觀,用新資源觀統領我們的思路,用無形資源梳理我們的思路,就會使我們感到經濟的發展前途光明。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我國的經濟運行曆史,依靠自然資源謀求發展,是我們必須經曆的發展路徑。在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我們的起點低、底子薄,所以拚成本、拚資源,甚至是拚勞力價格,是我們主要的發展機會。可是當我們走過這段途徑之後,當我們感覺到自然資源再也難以支撐粗放型發展之時,這就迫使我們認識到必須改變發展思路,必須改變舊的資源觀,必須實現新的突破,也就是我們無法繼續資源消耗型的路子,決定我們今後發展速度的,將是製度、投資環境、改革創新、地緣地理優勢,人力資源、管理、文化、技術、知識、競爭、新的經濟思路等無形資源。綜觀世界經濟版圖,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凡是依賴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經濟體,大多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而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的經濟體,無不擁有豐富的無形資源。若更進一步觀察時我們會發現,主要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是在做加法,增長是非常有限的,擴張是艱難的。而依賴無形資源的發展是在做乘法,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幾乎是無限的。我們不妨看看那些依靠無形資源發展起來的超級企業,像英特爾能讓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元件,賣得比一台高價電視機還貴;像微軟,能讓一張一兩塊錢的光盤,賣上幾千元的高價;像GOOGLE,它不出售任何有形的商品,成立也隻有七年,市值就超過千億美元,超過了可口可樂、惠普、思科。
無形資產是一種包括知識、著作、專利、技術、信息、商標、品牌、特許經營等,集經濟、技術、法律為一體的,以知識形態存在的新興資源,傳統的會計學、管理學無法也沒有確切的解釋;沒有把它當做一種財富去認識,因而也就沒有很好地去開發、保護和利用。傳統工業經濟需要大量資金、設備,有形資產對其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而當代經濟特別是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則是知識、信息、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對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資產投入無形化是當代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當今人們對無形資產之所以越來越重視,是因為人們對無形資產的存在作用、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即無形資產是新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基本資產。除了前麵所述之外,人們還更加清晰地看到無形資產還是一種時空要素兼備的多維資源,它在時間因素上,既能把握今天,又能控製未來的資產;它在空間因素上,可以不斷擴展權利空間,隨著科技的進步,無形資產的權利空間不但表現在人類社會的自然空間,現在已經發展到虛擬的“電子空間”。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無形資產資源也在迅速發展。在現代社會,靠無形資產競爭並獲取長期利潤的格局日益凸顯,成為當今各行各業生存的必備資源,並且向傳統的經濟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發起挑戰和衝擊。在美國,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了總資產的60%。所有這些經濟領域的新變化,特別是對無形資產的重視,這就為零費用經營從理論到實踐找到當代資源觀的新源頭。
九、人類社會正朝著知識經濟社會邁進
人類社會的資本形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曆過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金融資本後,現在又進入到知識資本時代。據國際經濟專家預計,人類將在21世紀下半葉全麵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正是由於知識資本的引擎驅動,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逐步轉型,由能量驅動轉向知識驅動,整個社會正在脫離工業文明時代,進入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此,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已經不是簡單的勞動者的力量,也不完全是資本的力量,而是越來越活躍、強勁的知識資本的力量,知識將成為經濟價值的主要來源。全球華人競爭基金會的石滋宜博士認為,進入21世紀,“財富的新根源不是物質,而是能夠用來開創新價值的資源——知識”。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提出:“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1985年,日本經濟學家埧屋太一出版的《知識價值》一書,提出了“知識價值社會”以取代“後工業社會”。他指出人類的經濟發展可以在總體上分為三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則因技術水平與經濟發展的程度及內涵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特征。第一個階段,人類經濟以勞動為基礎,對勞動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決定了經濟的發展,那時候,技術與科學知識在經濟生活中還起著次要甚至無足輕重的作用。第二個階段是資源經濟階段(亦稱為工業經濟階段),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相對變得重要。隨著知識與科技的發達,人類的經濟必將進入第三個階段:知識經濟階段(亦稱智力經濟階段)。在這個階段,有著許多新的時代經濟特點:“科學技術”將成為經濟因素中最重要的環節,引導著或規範著經濟生活的其他方麵。而在21世紀前後,人類的經濟從發達國家來講,基本上可以跨進知識經濟時代。在這一時代,對知識科學及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成為主要的課題。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認為,未來新型的經濟是知識經濟。他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寫道:“知識經濟的發展,就是一種爆炸性的新力量,它驅使先進的經濟國家進行痛苦的全球性競爭,強迫許多發展中國家摒棄其傳統的經濟戰略。現在,它正促使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權力關係出現深刻的變化。”他認為,“知識代替資本,知識除了可以代替物質、運輸和能源之外,還可以省時間;知識在理論上取之不盡,是最終的代替品,它已成為產業的最終資源;知識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他指出“知識資本最終將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即正在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早在1980年,阿爾溫·托夫勒就認為,人類麵臨著躍進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主宰力量由金錢轉向知識。實際上知識經濟時代反映了21世紀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方向。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6年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