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人們從社會前進的腳步中或多或少地感覺到,在新經濟時代,我們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領域,都在向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社會轉變,社會的財富分配也正在以知識為軸心展開。在1920年,一輛汽車成本的85%以上是付給從事常規生產的工人和投資者,到1990年,這兩種人得到的份額不到60%,其餘部分則分給了設計人員、工程師、計劃工作人員、戰略家、金融專家、經理人員、律師、廣告商和銷售商等一大群產品創新者。而今天,財富分配的遊戲規則其權重已傾斜到知識方或以知識為軸心。例如,在一個半導體芯片的價格中,至多有3%屬於原材料和能源,5%屬於設備設施擁有者,6%屬於常規工人,85%以上則屬於從事專門設計、工程服務或擁有相關專利版權人。“知識產權”,這個對大多數國人曾經陌生而遙遠的字眼,隨著開放的國門,隨著改革的大潮,終於漸行漸近,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什麼專利、商標、品牌、版權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無所不在、無處不見。過去在我國,長期認為勞動創造財富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正確觀點,但在歐美這個觀點是不被人接受的,也被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所否定。當今趨向一致的正確觀點是正確方向和方法的勞動創造財富,錯誤方向和方法的勞動毀壞財富,正是因為當今世界正在形成以知識為核心的經濟動力。這一社會發展的趨勢說明:財富的含義正在從諸如黃金、貨幣或土地之類的有形資產逐步轉移到無形的知識,即誰擁有更多的知識,誰就擁有更多的財富;財富的內涵也將不再以某個特定的物質資產為標誌,而是以對知識的駕馭和掌握為基礎。例如在資訊時代的一大特征是,無形資產遠遠大於有形資產。從財富增長的方式來看,過去財富的積累是緩慢的,很難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但資訊時代給這種幾何級數的財富增長提供了可能。這是因為資訊和傳媒業的特殊屬性,使其能夠在全球任何角落搭建信息渠道,當信息量大到足以承載“質”的飛躍時,資訊的價值就以裂變的效應轟然展露出來。其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置身於財富急劇分配、價值急劇裂變的“資訊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強大的媒體平台和高明的市場操作可以點石成金,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福布斯》這張永遠讓地球人仰視的榜單,為資訊價值神話做出了最精彩的注解。在這張榜單上,我們除了看到微軟的比爾·蓋茨、被稱為“華爾街股神”的華倫·巴菲特,還可以赫然看到傳媒大亨——默多克的名字。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領域也開始了新的嬗變,即從“經營企業”、“經營資產”和“經營人力”階段跨越到“經營智力資本”的新階段,出現了用“貨幣資本”尋找“智力資本”,以“智力資本”擴張發展“貨幣資本”,也就是以知識作為資本直接轉化為財富這種全新的經濟正在形成、發展、爆發性地向全球擴張。知識經濟這種全新的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它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主要基礎,把知識作為資本來發展經濟是其重要特征。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生產資料不再是以資金、設備和原材料為主,而是以人的知識為真正的資本和首要的財富,因此,社會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知識的占有和使用。德魯克在20世紀90年代初發表的《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社會”。在這種社會裏,“智力資本”已經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德魯克還在他的《未來的管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書中指出:“從現在起,知識是關鍵。世界的發展趨勢不是勞動密集型、物質密集型,也不是能源密集型,而是知識密集型。”他還指出,目前“知識資本”的比例已經超過了資金資本,並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到了20%的比例。早在30年代,當時的經濟巨子莫過於石油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是工業經濟的典型代表。當時的財富創造雖然離不開知識,但畢竟是以原材料、能源等物質為基礎,他們的財富也不過隻有幾億美元。現代的經濟巨子,最典型的莫過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在1997年就擁有386.6億美元的淨資產。實際上,在1997年美國技術行業富豪排行榜上,前3位都是微軟公司的,而前10位都幾乎在計算機行業,即知識密集型行業。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智力資本”已逐步超過“貨幣資本”,知識經濟比重超過GDP的50%,知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遠超過勞動力、資本、設備和能源,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人類的主要財富,我國也正麵臨這種全球一體化的新趨勢。
十、從零開始創造一切
再看看上下五千年,或者追溯到人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萬事萬物莫不如創造數字一樣,從“0”開始,又到“0”結束,從始點出發,又回到原點,循環漸進,以至無窮無盡。社會的許多經濟活動也同樣是從“0”開始,繼往開來,無限延續發展下去,這幾乎成了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
十一、零費用經營理論是時代的產物
零費用經營理論之所以能在市場經濟中形成於必然,在競爭的格局中大行其道,並且還真的引來了財富這個“大阪城的姑娘,帶著妹妹,帶著嫁妝,趕著馬車來”,最根本的是我們麵臨的世界處於一種運動的狀態,我們的現實生活已經形成了全麵競爭的格局,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依附著知識為靈魂,依靠著智慧為“核反應”,因而也就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釋放著巨大的能量,演繹著無數的經濟奇跡。正如德魯克在1993年5月提出的:“知識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因素。”據《福布斯》統計,截至2004年,英國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的5本係列小說已在全球銷量攀升到2.65億冊,電影、DVD和其衍生商品也正在全球熱賣,《哈利·波特》儼然已成為一個世界品牌。這個曾經靠救濟金艱難度日的單身母親,憑著成功塑造了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閃電狀傷痕的小巫師而聲名大噪,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哈利·波特”熱潮。正是憑著這部小說,羅琳不但擺脫了窘迫的生活狀況,尋找到了如意郎君,還賺了個盆滿缽滿,截至2005年9月30日,羅琳以1.25億英鎊(約合2.11億美元)的年收入成為全英掙錢最多的女性,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8倍多,而且“哈利·波特”品牌的價值已經突破10億美元。從一位知識女性到億萬富翁,年僅37歲的羅琳沒有龐大的廠房,高聳的寫字樓,大額的資金,沒有跨國集團,她靠的隻是手中的一支筆,從精神到財富,她“超人”般地跨過了萬水千山。我們不禁感歎:知識與財富的距離縮短了,知識的力量從潛移默化浮出了水麵,讓世人感到它切膚般震撼性的存在,讓世人看到它威武雄壯的君臨天下。“春催千山秀,花開萬裏香。”麵對知識的神奇和萬能,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今人說:知識就是“魔法”。世人說:“知識就是財富。”更有流行說法:“知識是財富之路的通行證。”事實充分證明:知識不再隻是它的本身,而成為“魔法巨人”,並大搖大擺地施展起賺錢的“法術”。正因為知識在縮短時空,縮短它本身到達物質世界的時空,知識也就成為當代高附加值的產業。知識不再是精神食糧或長線期貨,而是股市中獨領風騷的績優股,說到底,如今知識也在大演“變臉”戲法,從財富的奴仆變為財富的主人,無論哪股時代浪潮向人類襲來,迎頭衝浪的高手必然是富有知識的人。當年我國曾經出現的開刀的不如殺雞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雞蛋的、教書的不如叫賣的滑稽劇終將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