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養育兒女有方法(2)(1 / 3)

蔡誌忠去了台北,很快在漫畫這一領域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台灣乃至東南亞一帶最負盛名的漫畫家。

蔡誌忠成名以後,世界著名的《時代周刊》采訪蔡誌忠一家,記者問八十高齡的蔡誌忠父親:“24年前,你怎麼放心兒子棄學離家到台北畫畫呢?”他回答:“對兒子的行為其實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興趣和天分,所以,我給他自由。”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知識,而是認真觀察他的興趣,然後適當地進行引導。

◇迷津指點◇

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玩耍,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問問孩子最喜歡什麼?然後根據孩子的愛好選擇課程。必要時,可以和孩子立契約,當孩子因為累中途想退出時,以契約為依據告訴孩子,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你想要孩子學習什麼,應努力培養他的興趣,然後再讓孩子去接受這方麵的教育。

◇智慧金言◇

父親們最根本的缺點在於想要自己的孩子為自己爭光。

——羅素【英國】

91.尊重孩子的天賦

◇場景再現◇

江偉是一個優秀的醫生,他認為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很想要自己的兒子也成為一名醫生。可是,兒子江風和江偉的想法完全不一樣,他對醫學書一點興趣也沒有。相反,從小就迷上了音樂,上高中時就曾去歌廳當歌手。可是這些在江偉眼裏,認為是不入流的玩意。

高中畢業時,雖然兒子很不情願,但為了不讓爸爸失望,江風報考了醫學院。大學三年,江風的成績平平,畢業後分配到父親所在的醫院,工作也是毫無起色,還在出診時出了一次錯。雖然醫院最終看在江偉的麵子,醫院沒有辭退江風,但醫院調江風去了後勤處打雜。全醫院的人都知道江偉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這讓江偉在同事麵前很沒麵子。

後來有一次,江風參加了市裏舉辦的歌唱比賽,一舉獲得冠軍。一家唱片公司在看完比賽後,立即決定與江風簽約。看到台上風光的江風,江偉為自己當初阻止兒子唱歌的行為後悔不已。

◇深度詮釋◇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隻不過有些孩子的興趣被粗心的父母忽視了,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無疑極其不利。讓我們來看看居裏夫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居裏夫人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伊雷娜和小女兒艾芙。在孩子剛學說話時,居裏夫人就開始對她倆進行了探索性的發掘。女兒剛上小學,居裏夫人便讓她倆每天放學後在家裏進行1小時智力活動,以便進一步發掘其天賦。當她們進入賽維尼埃中學後,居裏夫人讓女兒每天再補一節“特殊教育課”——在索爾本的實驗室裏,分別請老師教給她們化學、數學、文學和曆史、雕塑和繪畫、4門外語和自然科學,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學校裏,由居裏夫人教女兒們物理學。

經過2年“特殊教育課”的觀察鑒別後,她發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文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於物理和化學,明確自己的使命是要當科學家並研究鐳,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性格活躍、充滿幻想、情緒多變,居裏夫人先培養她學醫,再引導她研究鐳,又激勵她從事自然科學,可她對科學不感興趣,艾芙的天賦是文藝。多年後,居裏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居裏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而小女兒艾芙居裏也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成功也同樣依賴於父母對他的支持和幫助,蓋茨從小就著迷於電腦和程序,從12歲那年第一次接觸電腦那一刻起,電腦就成了他的終身伴侶,他一天不見那閃閃發光的控製盤,一天就感覺不舒服。但是由於條件限製,蓋茨學習電腦的機會很少,父母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決定暗中策劃幫兒子一個忙,那就是利用他們的社會關係,鼓動學校孩子的家長們為學校交款讚助,使孩子們能夠有機會更好地學電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而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興趣,順勢引導,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為孩子成才打開通道。

◇迷津指點◇

問問孩子最喜歡什麼?然後根據孩子的愛好選擇課程。必要時,可以和孩子立契約,當孩子因為累中途想退出時,以契約為依據告訴孩子,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你想要孩子學習什麼,應努力培養他的興趣,然後再讓孩子去接受這方麵的教育。

細心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天賦。例如,孩子是否善於背誦較長的詩句篇章?孩子是否能夠指出你的某些錯誤?孩子對曾經到過的地方是否特別熟悉?從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麵的天賦。

◇智慧金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的某方麵興趣與他的誌向結合起來時,那麼,離成功就已經不遠了。

——詹姆斯·約翰【美國】

92.任何時候都不要有暴力

◇場景再現◇

小磊是一個15歲的農村少年,在鄰居眼中一直是一個“乖孩子”。在父母和4個兄弟姐妹眼中,他更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由於家境貧困,他隻念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其後一直在家務農。可就是這個淳樸的農村少年,卻因為誤殺父親被法院判處5年徒刑,釀成了一幕家庭悲劇。

由於家境不好,小磊的父親經常借酒澆愁,一喝醉酒就打他。而父親酒醒了以後,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完全忘記了他酒醉後的暴力行為。久而久之,小磊對父親就產生了一種恐懼,隨時都害怕父親會喝酒,害怕被打。

“我經常都會恐懼,害怕半夜裏父親喝酒回來會把我從被窩裏揪出來打,他讓我常常不敢睡覺。”小磊說。由於害怕,他多次試圖離家出走,但是由於他年紀小,而且性格又內向孤僻,所以又沒有走成。

終於,在2004年年初的一天,父親又一次喝醉了酒打他的時候,他操起了水果刀,刺向了父親的胸部。沒想到這一刀卻要了父親的命。

◇深度詮釋◇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許多父母喜歡打罵孩子,父母們相信“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在家庭中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通過對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調查資料的分析比較後發現,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產生不良行為的催化劑。過多的打罵會給孩子帶來以下幾方麵的負麵影響:

首先,打罵孩子不僅沒有製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在關穎的調查中,被家裏人“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高於沒有選擇被“經常打罵”的孩子。

其次,打罵孩子加劇了親子衝突。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後果,不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並成為“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最後,父母的暴力行為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範。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而父母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鬥、殘酷,並照父母的這種示範來攻擊別人。本來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懲罰他,可是孩子卻從中養成了打罵人的壞習慣。

當然,孩子犯錯誤應該懲罰,但是應該采取合適的方式。一個美國孩子出於好奇,誤殺了父親心愛的寵物。他的父親回家後果然勃然大怒,懲罰他用打死的狗做了一個標本。當這個孩子成人後回憶起童年的這件小事時,非常感激他的父親培養了他的責任感。這個孩子叫裏根,後來成了美國總統。同樣是懲罰,方式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

◇迷津指點◇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講道理應該是選的方法。

父母也可以采取故意冷淡他的方法,讓孩子在被冷落中反思,從而深刻認識自身的錯誤。

打罵的方式可以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輔助手段,不宜過多采用。即使非得要用打罵的方式,也必須讓孩子清楚父母這樣做的原因,讓他心裏認識到錯誤,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智慧金言◇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唐·艾裏姆【美國】

93.彌合家庭教育思想的分歧

◇場景再現◇

美蓉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老公吳江很疼愛他,兒子聰明乖巧。可是,最近,小家庭開始有了問題。

原來,兒子到四年級後成績有所下降,老師叮囑做父母的要多指導孩子學習。美蓉和吳江都很關心兒子的學習,都抽出時間來陪兒子做作業。當兒子遇到難題時,兩人總是爭先恐後地幫助兒子。這一幫,就幫出問題來了。

美蓉教兒子這麼做,吳江說不對,應該那樣做;吳江教兒子的時候,美蓉也馬上反對。夫妻倆為此爭執不休,爭著爭著就互相貶低對方的水平,讓兒子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樣過了一學期,兒子的學習沒有進步,夫妻感情卻受到了影響。

◇深度詮釋◇

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意見要統一,父親一套方法,母親是針鋒相對的另一套教育方法,這樣的一加一的結果是等於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麵互相貶低對方,這樣做不但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權威性,而且會傷害夫妻雙方的感情,結果孩子的學習不會好轉,就連良好的夫妻關係都會受到破壞。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在一個大家庭裏,孩子犯了錯誤,做父親的想著樹立個規矩,當他批評孩子時母親卻站出來“保護”孩子,說孩子還小。這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本來還沒有打算要哭的孩子一看有母親保護他往往放聲大哭,任我們怎麼勸也勸不住。這就是分裂的家庭教育對孩子造成的不好影響。

孩子們需要大人在教育他們時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如果父親用這一套教育方法,母親是另一套教育方法,到學校後老師又新換了一種教育思想。這樣換來換去,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迷糊,他搞不清究竟哪一種規範和標準才是正確的,因此當一人一個規範時,孩子就會想,或許這事情本身就沒有一個明確的誰對誰錯的標準。於是,他就不會理睬所有的標準和要求。這種狀況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時間長了,我們會發現雖然我們給他製定的規範非常多,但實際上孩子生長在一個完全沒有規範的世界裏——規範過多的結果是他們不再相信任何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