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著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闖天下。
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幾年後,包玉剛決定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他一麵繼續做好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說服工作,一麵了解有關船舶和航運的情況,認真研讀有關航運和船舶方麵的書籍。
經過努力,包玉剛終於可以一圓自己的海上之夢了!雖然這個路程十分艱難,而當時他已經37歲了。1955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並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采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在當時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那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采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
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
但是包玉剛沒有向他們學習,他出入意料地采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準卻很低。可以說,這是包玉剛製定的一個長遠計劃,他始終把握著公司發展的大方向。
這時候,許多人都在笑他,但包玉剛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說:“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包玉剛謀求的是長期而穩定的收入,並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事實上,就是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包玉剛在經營方式上選擇長期出租的同時,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銀行工作的經驗讓他明白資金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須得到銀行的支持。
於是,包玉剛到處奔走,積極尋找門路。他找到了朋友——香港彙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香港英資彙豐銀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頭,是100年來香港資金最雄厚的銀行。
1956年,包玉剛以一艘船向彙豐銀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達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筆貸款。稍後,包玉剛得到一個用100萬美元買一艘7200噸船的機會,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但是沒有錢。
於是包玉剛向桑達士貸款100萬美元,在當時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桑達士認為包玉剛是開玩笑,一無資金,二無保證金,萬一賠了怎麼辦。
但是包玉剛心情迫切,竟然真的弄來了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桑達士被這個年輕人的毅力折服了。從那時起,包玉剛與彙豐銀行建立了借貸關係。
在後來的無數次借貸合作中,包玉剛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幾年後,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彙豐銀行董事。
1956年,由於埃以戰爭爆發,蘇伊士運河關閉,貨物積壓嚴重,海運業務十分興旺,有人勸包玉剛趁此機會大賺一筆。但包玉剛仍然按照舊的租金為東南亞的老雇主運貨,以避免與實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競爭。
十幾年後,戰爭結束,西方大批商船無事可幹,還要耗費驚人的費用去維修、管理。而包玉剛的船仍然安穩地立足於東南亞,業務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剛把他的租船業務擴展到英美石油公司,盡管這些大公司把價格壓得很低,但因為時間長,中間卻有著很大利潤。就這樣,包玉剛穩中求勝,在海運這個充滿風險的行業中脫穎而出。
1974年,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美國曾拜訪了包玉剛,風趣地對他說:“搞船隊雖然我比你早,但與你相比,我隻是一粒花生米。”
1980年,環球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
1985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包玉剛雖然不想冒險,但是他也並不是墨守成規,他運用世界的眼光,把握著海運的發展方向和狀況,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一份宏大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