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當李嘉誠仍像平日一樣隨手翻閱著一些雜誌時,他閱讀了一篇最新英文版《塑膠》雜誌,發現在上麵刊登了一項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讀完那則消息,李嘉誠馬上想到了和平時期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後,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一般種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澆水、除草,而且花期短,當時人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抓緊時間工作上,根本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照料花卉。如果生產大量塑膠花,則可以既價廉物美,又大大地方便了人們。
想到這,李嘉誠自信地預測: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當斷則斷,說做就做,1957年,李嘉誠帶著企業複活的希望踏上了學習塑膠花製造技術的征途。李嘉誠深知生意入對於剛麵世的新產品是十分重視的,而且在技術上也會保密,不會輕易地讓入學去。所以,他不斷以購貨商、推銷員等身份,有時就打短工,千方百計地搜集點滴有關塑膠花製作的技術資料。
與此同時,李嘉誠又購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澤上各具特色的塑膠花品種帶回香港,花費重金聘請香港及海外的塑膠專業人才,對這些購回的塑膠花品種進行研究。另一方麵,他一邊進行市場調查,一邊了解國際市場的發展動態,以便找出最受歡迎的塑膠花品種進行大規模生產。
1957年,李嘉誠決定出手生產,開始了他的一係列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在當時的香港,塑膠花還是個“冷門”。
李嘉誠通過各方麵進行促銷和廣告活動,塑膠花開始引人注目,漸漸地香港市民開始接受。
就這樣,“長江塑膠廠”的名字開始為人們所熟悉。在渡過危機之後,李嘉誠便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在以後的日子裏,李嘉誠領導長江工業公司迎來了香港塑膠花製造業最為輝煌的時期。歐美各國對塑膠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即便是下等家庭也漸漸養成了插花的習慣。
李嘉誠也充分利用這段鼎盛時期,不斷創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膠專業人才,研製出歐美用戶最感興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噴色塑膠花,以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中國特種花,幾經努力順利地打入了歐美市場。李嘉誠利用長江工業公司高品質的塑膠花產品,全方位地爭取到了海外商家的長期合作,使他的業務迅速增長。
頗有膽識的李嘉誠不惜一切,抓住商機,搶先一步,贏得市場,投資生產,最終實現了企業的轉軌,也為他帶來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利潤財富。
事實證明,麵對致富的機遇,就要及時出手,毫不猶豫地決定,這樣才能抓住機會,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
包玉剛:總攬全局,把握方向
包玉剛,擺脫了喜歡土地那樸厚實、安穩的感覺,用獨到眼光總攬全局。做出了投身海運的抉擇。他喜歡看老天的臉色.從陸地走到海上,成為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
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盡管他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所以,長大後的包玉剛,擺脫了喜歡土地那樸厚實、安穩的感覺,用獨到眼光總攬全局,做出了投身海運的抉擇。他是華人企業中,從事海運少之又少的一位。他喜歡看老天的臉色,從陸地走到海上,成為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
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即使跟其父到鎮海後,他仍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這裏,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他就一頭進入吳淞船舶學校學起了船舶。但是,沒多久,抗戰就爆發了。他輾轉到重慶。在這裏,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4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裏積累的經驗,在七年短短的時間裏,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麵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方麵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