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帶來的困惑
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隨處可見。因此也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這樣的名言。由於心血管疾病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特殊性,以及普通人醫學專業知識的缺乏,因此當疾病未能明確診斷或者患者對自身病情未能全麵了解的時候,總是充滿了擔心、害怕。在臨床工作中這種例子也比比皆是。
有一位患者:他60歲左右,生性樂觀,性格開朗,以前從事金融行業,現已退休。老人因為間斷出現的胸痛、胸悶到門診看病。據老人講,每次胸痛都在夜間,運動時沒有明顯加重,還能一口氣上三層樓呢!他覺得沒什麼大事兒,在孩子的堅持下才來到醫院。
老爺子這一次可沒白來,被明確診斷為心肌梗死。我考慮到梗死的時間還比較早,建議老人盡快通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支架)來挽救將要梗死的心肌細胞。
第一章 未知帶來的困惑老爺子聽後變得非常緊張,問了一連串問題:你們沒有弄錯吧?這個病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呀?為什麼我無緣無故得了這個病呢?吃藥不行嗎?怎麼還要手術?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經過一番解釋,老人和家屬決定盡快手術治療。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他胸悶、胸痛等不適感基本消失。老人很高興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可等到解除約束、下床活動後,老人又開始犯嘀咕了:這血管是靠個小金屬架子給撐開的,那要是它一下子塌了,我不就完了嗎?而且這個金屬做的家夥那麼硬,血管又老是收縮、舒張的,它要是把血管給撐破了怎麼辦呀?有個不是自己身體的異物,會不會帶來什麼其他的問題呀?沒幾天,老人又開始說胸前區悶痛,而且好像有東西頂著的感覺。心電圖檢查沒發現異常。經過與老人聊天,才知道他心裏存著這麼多疑問。於是,我耐心地告訴他那些擔心都是沒有必要的,支架是記憶金屬,在體內是不會再壓縮變形的,而且它與血管活動的一致性較好。我們不僅聊了支架的原理,我還舉了很多例子,讓老人放心,並告訴他我們醫院有長期隨訪,發現問題可以隨時來醫院,以減少危險。老爺子才漸漸安心,胸悶的症狀也隨之消失。
關於“支架”的問題,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位老年婦女,做了支架後預後良好,但自己卻感覺很糟糕,因為她怕“支架倒了”。後來聽說一位接受了同樣治療的朋友去世了,就更加深了她的恐懼,惶惶不可終日。
心髒病是可怕的,人們一提到它往往會聯想到死亡。人們對疾病的不了解,就更加深了這種恐懼。類似的患者很多,這在我日常出的“雙心門診”中是最常見的。這些人本是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一群人,患病後情緒的改變源自於對健康狀況的擔心。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患者在消除了疑問後就會放下心中的重負。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醫務工作者對於某一醫療專業問題尚沒有得到確切答案時,需要謹慎應對患者,以避免不正確的解釋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
出“雙心門診”時碰到這樣一個患者:中年男性,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可第一次見到他時卻是麵色灰暗,滿臉的疲憊,雙眼中充滿了無望。在我麵前的似乎隻是一具軀殼,那支持生命的靈魂已被抽空了。他隨身帶來了厚厚一摞來自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
這次,醫生的診斷出乎他的意料:生理性(良性)早搏。他的心髒本身並沒有問題,這種早搏可能與他平日的勞累和情緒緊張有關。
對於這個診斷結果,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切實的,心慌、氣短,自己數脈搏時突然發現一向規整的脈搏竟然會頻繁出現很長的間歇,每當這時他不舒服的感覺就更重了。初始時症狀隻在白天出現,後來竟不分早晚的折磨他。聽別人說這是心髒出了問題,而且還可能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律失常,有可能會要了他的命。他不喜歡道聽途說,可通過網絡和一些健康教育書籍的介紹知道,一些重症心髒病早期的表現與他現在的症狀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