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病”,對他來說太可怕了。他向我們講述,自己的父親和兩位好朋友在近一年時間裏先後離開了他,都是因為突發心髒病而猝死。其中的一位好友發病時他就在身邊,眼看著剛才還在一起推杯換盞的摯友,轉眼卻陰陽兩隔了。他的擔心一日重於一日,每次一出現心慌的感覺他就會停下所有的工作。如果在晚上,他常會如夢魘般驚醒,再不敢合眼。

為了治病他跑了很多家醫院,尋了無數的偏方,但不同的醫生給了他不同的答案。他原本迷茫的心更加沒有了方向。於是,他帶著厚厚的一摞檢查結果和疲憊的身軀,來到了我的診室。因此才有了初見他時的那種感覺。

後來,經過我們詳細地解釋,使患者了解了生理性(良性)早搏的特點和與病理性早搏的區別,對自身的健康情況也有了充分的認識。醫生的身心兼治,使其不舒服的感覺逐漸消失,也慢慢地恢複了對生活的自信。再次看到他時已是神采奕奕,用他妻子的話說終於看到了久違的笑容。

在這裏,我要說一些與“雙心醫學”無關的事情,但我認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隻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提到——那就是戒煙。

心血管疾病發病的年齡提前,使一些中、壯年男性成為了心血管疾病這一全球疾病頭號殺手的獵物。調查顯示:最近10年,北京市40歲左右的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了近50%。為什麼?難道僅僅是由於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節製、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大量飲酒、暴飲暴食、靜息的生活方式等,才是更直接的罪魁禍首。

吸煙並非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僅僅是一種嗜好,而是一種疾病的誘因。吸煙不但使肺癌和呼吸係統疾病的危險增加,也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少量吸煙也一樣有害。挪威一項曆時25年的調查,分析了43000名吸煙者的健康和死亡記錄,發現每日吸1~5支香煙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的危險比不吸煙者增加3倍。既往已有研究顯示,吸煙者的平均壽命比不吸煙者少10年。

另一方麵,也有研究證據表明,下決心戒煙永遠不會太遲,即使人到中年以後才戒煙,致命的危險也能降低一半。

1985~1987年,我在美國醫院進修學習時,看到醫生與即將接受心髒移植手術的患者認真談話。醫生要求患者改變生活方式,戒煙,忌食不健康食品。我認為,一個患了心肌梗死,接受搭橋或支架治療的患者不戒煙是“無藥可救”的,早晚還會舊病複發;而一個隻給患者搭橋、放支架,而不勸誡患者戒煙、改變生活方式的醫生,是不負責任的醫生。

另外,在我接觸的一代年輕煙民中,發現他們的父輩(年紀剛好是四五十歲)都吸煙。中年、壯年男性是社會和家庭的支柱,是孩子下意識裏模仿的對象。那麼,請那些不太關注自己健康的人們,考慮一下家中的孩子,不要在為他們努力營造豐盈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送給了他們通向冥府的第一張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