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也會誤事
人們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多了總不是壞事。但問題是我們所掌握的是什麼樣的知識,知識的來源?最關鍵的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這些知識,並在正確的地方加以應用。道聽途說和一知半解常常會給人們帶來麻煩。魯迅先生說“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我們還得學會去偽存真。
看看下麵的兩個故事吧。
老安是一位退休幹部,因為間斷頭暈到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後,老安被明確診斷為較嚴重的頸椎病,骨科醫生建議他進行手術治療。老安不放心,於是又去了很多家醫院,但都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在谘詢了眾多的專家和查看了多本有關書籍後,他了解到頸椎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終日鬱鬱寡歡,既不敢做手術,又擔心病情加重。不久,老安開始感到每隔一兩周胸口就有針刺一樣的感覺,平時有時氣短,喜歡長出氣。他非常恐懼,心想:難道自己除了頸椎疾病外,又得了心髒病嗎?
於是,老安很著急的來到了心內科看病。心內科醫生為他做了詳細的檢查,檢查結果是:心電圖正常,運動試驗正常,心髒超聲提示主動脈瓣輕度反流,瓣環有鈣化。醫生最後的診斷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
醫生對老安的病情做了大概的解釋:心電圖及運動試驗正常,再結合老安的不適症狀基本可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而超聲所提示的“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是由於年齡的增大,加之合並有高血壓等不利因素,主動脈瓣上出現了老化。老安的心髒瓣膜關閉不全僅僅為輕度,不會引起嚴重的不適症狀,也不用進一步治療。
聽了醫生的解釋後,老安仍然忐忑不安。他在書店買了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教科書,看過後堅持認為自己有胸悶、氣短的症狀,不能排除冠心病的可能性。於是,他再次到醫院就醫,得到的回答是:胸悶症狀可以出現在許多疾病中,需要綜合各種病史及檢查結果判斷病情。但老安仍然不能安心。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又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老安的冠狀動脈沒有任何狹窄。
既然自己沒有患冠心病,診斷書上寫的“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老安又想多了解一些心髒瓣膜病的相關知識。老安邊看書,邊把書上講的部分症狀與自己的症狀比較,他越看越覺得自己是不是患了風濕性心髒病或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嚴重累及心髒瓣膜的疾病而被醫生漏診了。當感覺上腹部不適,並且觸摸到腹部血管搏動時,又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腹部的疾病。
老安再一次來到醫院,要求醫生進一步檢查。這一次,醫生反複給老安詳細講解了瓣膜病的成因、診斷標準,為什麼排除其他瓣膜疾病,使老安對自身的疾病有了清楚的認識,打消了很多顧慮,許多不適症狀也消失了。
我曾在門診遇到過這樣一位老人。他也和老安一樣,平日裏喜歡研究自己的病症。不同的是,這位老人會把他在平時學習中不懂或混淆的問題記錄下來,在問診結束後將這些積攢的問題向我提出。我覺得這樣很好。患者由於患病或身體不適,希望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相關知識,以便更好的麵對疾病,是很自然的事。但由於目前市場上的科普知識書籍版本繁多、口徑不一,使讀者眼花繚亂,不知道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