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選擇了醫學專業書籍閱讀,往往由於專業知識欠缺不能完全理解。另一方麵,書本上的內容通常隻是涉及到一種疾病的泛論,就單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而言,終歸無法提供一個完全滿意的答案。這正是我在臨床工作中強調“貫徹循證醫學原則,實施個性化治療”的原因之一。所以,醫患之間必須相互信任,患者相信醫生,並向他們谘詢病情,尋求解釋;醫生在作出醫學專業術語評價之後給予相應的解釋,對於患者的提問不要不耐煩。
老趙,72歲,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史,長年口服降血壓藥物及降血糖藥物,並堅持檢測血糖、血壓等,6年前患腦梗塞,出現一側肢體活動不便。老趙很是苦惱,從街坊鄰居那裏打聽到某處有治療偏癱的偏方,便催促兒女趕快去買。但吃了很多副偏方藥,病情沒有絲毫起色。
2年前,老趙出現急性胸痛,在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收住院。經過治療,病情很快得到緩解,醫生調整好藥物後老趙出院了。經受著多種疾病的折磨,老趙開始反複向家裏人講述自己的不幸和身體上的不適,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夠關心,並出現失眠、多夢現象,夜間須服用鎮靜藥物才可入睡。
一次,老趙聽別人說隻有鍛煉才能恢複肢體活動、改善心髒功能,他就開始了高強度鍛煉,卻出現了胸悶、氣短的不適症狀。一起鍛煉的同伴們勸他,慢性病需要靜養。聯係起住院時醫生要求自己臥床休息,老趙又認為安靜休養能夠使疾病恢複,於是長時間絕對臥床休息,就連吃飯及排尿、排便均在床上解決,不與外界聯係,不關心任何事情。後來,家人帶他來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鬱焦慮狀態。醫生給老趙講解了心髒病患者的一些注意事項,勸導他不要聽信沒有根據的建議;如果出現任何不適應,應積極與醫生聯係。醫生還針對老趙的身體狀況製定了運動處方,指導他在院外的活動和強度。在醫生的指導下,老趙情緒漸趨平穩,血壓、血糖得到良好控製,心髒功能也有了很好的改善,逐漸恢複了信心。
在臨床工作中,我有時聽到年輕醫生抱怨:這人根本沒病,就是跟他說不明白。確實,我也遇到過主訴很多但經過反複查體並沒有發現病症的患者。
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用科學的思維憑借著先進的診斷設備為我們提供的檢測報告。而我們的患者,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一個血肉之軀,接受的是來自身體發出的信號。所有的不適感是真實的。再聽信了一些小道消息,健康情況隻能是每況愈下。所以,醫生幫助患者解除不適感比告訴他“你一切指標正常”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