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常見的主訴還有:疲乏無力、精力減退、興趣喪失、性欲減退甚至全無。患者往往說什麼都不想做,或者想做事而又力不從心,沒有精神,原來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都不愛做或做不了;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欲減退,吃什麼都沒味道,體重減輕;心情不好,容易生悶氣,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跟別人或跟自己較勁,過後又後悔自責;記憶力明顯減退;悲觀厭世,感到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有的患者甚至有過自殺的想法。
心理障礙易被忽視導致心理障礙漏診的主要原因是內科醫生隻關注軀體疾病的診治。也就是說,臨床醫生自身也缺乏對軀體疾病患者合並心理問題的認識,從而忽視了人性化的一麵。對於確診的心肌梗死患者,不僅患者本人、家屬容易把發病後的不良情緒歸結為“正常反應”,有些臨床醫生也傾向於把這類情況歸因於不典型的臨床表現,認為是“一過性的”和對疾病的“正常反應”。
這樣一來,患者的抑鬱、焦慮情緒得不到診斷、調整和治療。與一般的內科疾病患者相比,到診斷明確為止,合並抑鬱的患者消耗了2倍的醫療資源,而其就診次數是前者的7倍。
國際形勢同樣嚴峻。由於心理障礙在心內科最常見的表現為“胸痛”,在美國,因“胸痛”而以“冠心病”為診斷結果被收入CCU的心理障礙患者約占到所有CCU患者的30%,由此每年付出的醫療費用達40億美元。每年為確診“胸痛”行心導管檢查而結果陰性的新增病例約20萬人。從心理社會康複和生活質量的角度考察發現,70%不明原因的胸痛“患者”在確認冠狀動脈無堵塞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依然存在胸痛症狀,甚至更為嚴重;44%的胸痛“患者”堅持認為自己有心髒病,繼續服用治療冠心病的藥物;而50%的“患者”仍感日常工作明顯受到胸痛的影響;60%的患者仍反複就診。
教授提出:健康從“心”做起,呼籲人們關注全麵的身心健康。為此胡教授創建了“雙心醫療模式”,開展了“雙心門診”,實行“聯絡會診”和推廣人才培養,力求培養出既懂心髒又懂心理的“雙心”醫生。醫生在解除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時,也對其精神心理問題予以解決,還患者幸福人生。同時,胡教授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出預防冠心病的5條防線:首先是防發病,要“防患於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預防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事件;第三要防後果,發生心肌梗死或腦卒中要及時送醫院搶救,防止往更壞的方向發展;第四是防複發,防止心肌梗死、腦卒中等複發;最後是防心力衰竭、反複發作心肌梗死。目前,在倡導全麵身心健康的同時,胡教授提出了第六條防線——心理防線。從“五條防線”到加入了“心理防線”的“六條防線”是心髒病治療模式的一大進步。新的治療模式的建立,有利於幫助患者從容麵對疾病,使其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第二節 精神心理障礙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心理障礙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眾所周知,冠心病的傳統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睡眠呼吸暫停、吸煙、家族史等。在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代謝及神經體液調節機製發生異常,導致動脈內膜上富含膽固醇的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引起血管腔狹窄。當血管腔狹窄到一定程度時,患者會感到胸悶、胸痛,臨床上即出現了心絞痛。當患者情緒激動、用力排便時,也可以沒有明確誘因,斑塊發生破裂,引起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臨床上就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003年,澳大利亞國家心髒基金會的專家工作組對於已發表的綜述進行了回顧,評價了與冠心病或急性心髒事件的發生和進展獨立相關的社會心理方麵的危險因素。最後,以Bunker SJ為首的專家組指出:抑鬱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危險程度與吸煙、高血脂、高血壓等傳統危險因素類似;社會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等也與冠心病的發病及預後相關,它們分別使冠心病發病的風險增加2~3倍和3~5倍,並且與患者的性別及所在的國家、地區無關。此外,社會心理因素與傳統危險因素常常共存(例如,抑鬱的患者更傾向於吸煙、活動量減少);由於抑鬱常常影響到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以及對生活方式的改變,所以應給予合並抑鬱的冠心病患者更多的關注,控製其社會心理危險因素可能改善這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人格特點與心血管疾病長期壓抑的心情,危險的溫床當心理學家Johan Denollet在比利時的一家大學附屬醫院裏第一次接觸心髒病患者時,他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心髒病患者在出院以後(盡管他們經曆了很嚴重的心髒事件),仍然保持快樂的心情和樂觀的態度,他們積極的參加康複治療,並持之以恒;而另一些患者(即使發生的心髒事件比較輕微)變得沮喪,失去信心,他們抵觸康複治療,卻把絕大部分精力花在抱怨上。另外,後一組患者不但康複起來速度慢,生活質量低於對照組,還特別容易再次發作,死亡率也比對照組高。
Denollet博士懷疑在這兩組患者之間是否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並於1996年提出了“D型人格”的概念,製定了一個包含14個問題的簡單人格測試問卷(簡稱DS14),用以測定D型人格。從某種意義上講,DS14開啟了心血管病學研究的又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