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障礙:常見的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心理障礙多為焦慮、抑鬱及疑病症。Reich等對117例發作前24小時內有情緒體驗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經搶救而幸存的患者進行會談及心理測驗表明,觸發心律失常的因素可以從一般的生活事件到劇烈的情緒障礙。而對前者的個體特征研究發現,其中半數以上為精力旺盛、高度情緒反應性的個體,且其疑病、癔症及抑鬱量表的得分較高。
國內楊菊賢教授曾報道,在一組206例以心絞痛、心肌梗死及高血壓為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發現心律失常76例(36.69%),其中室性早搏44例、室上性早搏16例、室上速10例、房顫6例。這些患者中伴有心理障礙的有116例(56.3%),主要為焦慮(46.55%)、抑鬱(30.17%)和疑病(23.28%)。
β-受體高敏狀態多見於年輕女性,發病多與心理因素有關。患者多有緊張、焦慮不安等情緒反應,而且情緒波動較大,常有胸悶、心慌、氣短、心前區隱痛的主訴,喜歡歎氣。心理測試發現,90%以上的人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心電圖多見竇性心動過速,Ⅱ、Ⅲ和avF導聯ST段呈缺血性或近似缺血性壓低或倒置,心得安試驗陽性,β-受體阻滯劑治療部分有效。
除冠心病、高血壓病這些眾所周知的心身疾病以外,近年來還有學者報道,在二尖瓣脫垂患者中,有10%~25%可出現驚恐發作,以女性多見。患者常主訴胸悶、胸痛、氣急或有暈厥感;表現為煩躁不安、焦慮、出汗、肢體發抖,可誘發冠脈痙攣,出現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的發生率為55%,室速為6.3%,心室顫動或猝死發生率為1%。
另外,還有Brugada綜合征。1992年由西班牙學者Brugada首先報道,是一組反複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暈厥或猝死的綜合征。相當一部分病例有家庭史或心理應激史,以中年男性居多,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無心髒病男性發生心性猝死的一個常見原因。
目前,國內對於起搏器術後並發抑鬱的認識尚淺。起搏器術後的焦慮、抑鬱症狀常常被忽視或被誤認為“起搏器綜合征”而延誤診治。國內學者采用Hamilton抑鬱量表對1993~2004年置入永久起搏器的493例患者進行評價,發現35例合並抑鬱,占總人數的7.1%,且多見於術後 3~9個月。他們的表現以睡眠障礙、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自我評價低為主。另外,10.3%的人顧慮起搏器功能障礙,喪失生活的信心,甚至有自殺傾向。隨訪6~98個月,1例患者於確診抑鬱後4個月因終止治療自殺死亡,其餘病例均獲緩解。
在對患者進行心律失常治療時,必須心身同治,尤其對心律失常的康複治療,心理幹預及治療更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三節 基礎知識介紹
抑鬱障礙和抑鬱症狀抑鬱障礙是一種現代社會人群中比較常見的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狀有三條:①情緒低落;②興趣喪失;③精力減退,伴或不伴有食欲、睡眠的改變。其他症狀有:無價值感、性欲減退甚至有自責、自罪、自殺等想法,可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失眠、出汗、胃腸不適或疼痛等軀體症狀,持續2周以上。
抑鬱症狀是指一種情緒或情感狀態,可發生在抑鬱障礙的病程中,也可見於心境惡劣或各種精神疾病的病程中。在老年人群中,軀體疾病合並抑鬱的患者比較常見。其主要臨床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正常情感體驗的扭曲:無緣由的感到痛苦、悲傷、委屈和流淚,被孤獨、沮喪和無望感包圍著,對配偶和子女不信任。
(2)正常活動能力的受損:無法從任何事物中感到快樂,喪失原有的興趣和愛好,不想工作、不能讀書看報、不想做家務、不再聽廣播和看電視,甚至連一日三餐和起床入廁都覺得是沉重的負擔。
(3)難以忍受的軀體症狀: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胃部脹滿、腹瀉或便秘、頭痛、入睡困難、多夢、早醒失眠、四肢無力、頸背酸痛、心悸、出汗、雙手顫抖、性欲減退等,常因難以忍受的軀體症狀而促進自殺計劃的實施。
(4)思維內容的異常改變:對未來充滿憂慮和擔心,對目前的狀態感到自責。自身無價值感和生不如死的絕望感常導致自殺念頭,嚴重者可發生過自殺未遂事件。
(5)危及生命的自殺風險:抑鬱障礙的自殺風險可高達15%。2002年WHO報告,全球每13秒可發生1例自殺未遂事件,每1分鍾有1例自殺死亡,每年因自殺死亡50萬人,其中80%是抑鬱症。2003年,我國報告的自殺率為22/10萬,老年性抑鬱和老年期慢性疾病合並抑鬱患者中20%可能發生自殺行為,對患者的家庭成員造成精神和心理傷害。
焦慮障礙和焦慮症狀焦慮的概念焦慮是一種防禦性情感反應,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焦慮與恐懼相似,均存在擔心和預感的壓抑體驗,不過恐懼是麵臨危險時發生的,而焦慮發生在危險或不利情況來臨之前。焦慮是指向未來的,指向可能的危險或不幸,在觀念上是不確定的。它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第二,焦慮是一種內驅力;第三,焦慮屬於人類固有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正常焦慮與病態焦慮的鑒別一般情況下,有明確誘因、適度的焦慮,屬於正常焦慮。病態焦慮則是指不適當的焦慮表現,多沒有明確的致焦慮因素,或有明確的致焦慮因素,但反應程度、持續時間與致焦慮因素不相稱,是“非同尋常”的一類焦慮反應。正常焦慮與病態焦慮之間可以是一個連續過程,沒有絕對的界限。區別正常焦慮與病變焦慮,應注重掌握以下兩點:一是焦慮體驗的持續時間長短及程度的深淺。正常焦慮持續時間短,程度較淺;病態焦慮持續時間長,程度較重。二是焦慮症狀產生及消失的條件。焦慮原因解除或因其他某些活動影響,正常焦慮可減輕或消除;而病態焦慮不減輕或減輕後又複發,難以消除。正常焦慮的原因經治療者分析和解釋,往往比較清楚;病態焦慮常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有學者將識別病態焦慮的標準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