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產生抑鬱的原因及危險因素目前,公認的抑鬱的病因學理論有三個:認知理論,行為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扭曲是產生抑鬱的最可能原因;行為理論則認為,生活中缺少令人愉快的事情是導致抑鬱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人際關係理論認為,人際間關係問題,如婚姻問題、同伴不合作等是產生抑鬱的主要原因。
對患者來說,急性冠脈綜合征是一個重大的生活事件,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破壞性,主要包括:
(1)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如急性期絕對臥床,需要他人協助在床上進食、洗漱、排便。
(2)體力活動受限:如急性期臥床、術側肢體製動;出院後由於力所不能及而無法參加耗費體力比較大的競技性活動,喪失了很多的生活樂趣。
(3)對病情、治療及預後認識不足:突然發病的患者往往對病情認識不足,更不了解治療方案,對治療效果無從估計。當病情變化時,極易受周圍人言行的暗示而過度擔憂,產生消極情緒,喪失工作或進一步生活的信心。
(4)擔心醫療費用:害怕增加親屬的經濟負擔,對某一項檢查、治療的費用能否報銷過度關注。
(5)喪失歸屬感及社會支持:CCU取消陪住、限製探視的製度使患者不能及時與家人溝通,得不到親人、朋友的照顧和心理支持,內心孤獨無助;生病後勞動能力喪失,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能力下降,產生無用感。
(6)身處陌生而又特殊的環境:CCU中比較多的儀器、電極導線、導管及其異常聲響,檢查、治療和護理措施緊張實施的氣氛以及其他患者病情惡化、搶救或死亡乃至死亡後其親屬過激的情緒反應等刺激。這些突如其來的角色轉變和不愉快生活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患者和家屬始料不及或估計不足的。
另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急性期應用的止痛、鎮靜藥物會引起不自覺的精神症狀;他們通常需要長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或鈣拮抗劑(CCB)等藥物,而這些藥物都可能不同程度的促進抑鬱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上述三種理論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即疾病給患者帶來的不幸和困惑,加之以患者生活中角色的轉變,都可能引發患者暫時性的抑鬱症狀或使輕度抑鬱惡化,甚至激發重度抑鬱。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發生抑鬱的危險因素很多,再發心絞痛是心肌梗死後1年內抑鬱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他危險因素還有:疼痛、胃腸道不適等疾病本身的痛苦以及患病後的並發症(如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休克、猝死等),既往抑鬱病史,戒煙困難等。另外,獨居、受教育程度低、失業、年齡較輕、社會經濟狀況差,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吸煙史等因素都與心髒事件後患者的抑鬱情緒有關。Dickens認為,心肌梗死後1年內抑鬱發生的危險因素與心肌梗死前發生抑鬱的危險因素有所不同。
對心肌梗死後抑鬱的原因和危險因素有所了解,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判斷患者產生抑鬱的危險性,幫助患者更好的麵對疾病的挑戰,幫助親朋更有效地協助患者回歸生活,從而盡早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改善患者預後。
其他心血管疾病與心理障礙1.高血壓與心理障礙早在19世紀的醫學文獻中,就有關於原發性高血壓心理社會因素的個別病例報道。1951年Reiser和Wolff的隨訪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疲勞和焦慮時,血壓急劇升高,而在心情平靜時,血壓相對降低。20世紀以來的研究發現,焦慮、緊張、憤怒以及壓抑情緒常為高血壓的誘發因素。Markovit等對1123例血壓正常的人隨訪了18~20年後,發現在中年男性中,焦慮、憤怒情緒以及發怒後抑製情緒的發泄可以明顯增加高血壓的發生危險,是高血壓發病的一個預測因素。
如果一個人以時間緊迫感和敵意為特征,經常以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來處理工作與生活,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急躁等心理障礙,在長期的心理社會應激下,神經內分泌係統經常處於高度喚醒狀態,交感-腎上腺係統緊張性也持續增高,心血管係統則呈現高反應性,極易發展成為高血壓。
2.抑鬱對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抑鬱症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越重,抑鬱也越重。研究人員發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重度抑鬱發生率(36.5%)明顯高於一般的健康老年人群(25.5%)。這主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較長,致使患者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反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動受限、性功能障礙等,也是其發生心理障礙的高危因素;而高齡又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從而引起抑鬱、焦慮等;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也可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鬱危險。
研究者還發現,抑鬱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發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及生活質量等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及其原發病的同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障礙,對伴有抑鬱症狀的患者,應采取適當的幹預措施。
3.心律失常與心理障礙近年來,人們對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視。常見的引起心律失常的心理社會因素主要有:
(1)緊張:從事緊張工作者早搏的發生率明顯增加,Stamler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監測發現,從事緊張工作者早搏的發生率增加2倍,其中95%為室性早搏,60%為室上性早搏,前者中25%為多源或頻發室性早搏。
(2)噩夢:做夢是一種心理行為的生理反應。噩夢常可使人產生憤怒或恐懼,出現心率加快、出冷汗和呼吸急促等軀體反應。噩夢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3)心理應激:Mittleman對心理應激的嚴重程度做出定量分析,將其分成7個等級:1級安靜;2級忙亂,尚未爭吵;3級不高興,尚未表露或發生輕度爭吵;4級中度爭吵,音量已提高;5級大聲爭吵,聲音極大,緊握拳頭;6級極度憤怒,拍桌子,幾乎失去控製;7級狂怒,完全失去控製,亂扔東西,傷害自己或他人。凡2級以上的應激已成為有害的心理應激,5級以上的激怒可引起嚴重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