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心理支持
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郎的故事,盡人皆知。盡管羅貫中對故事的情節做了某種程度的誇張,但今日看來,這些事件是合乎病理生理學邏輯的。周瑜本來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再加上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精神刺激,加速死亡自在情理之中。魏將王郎,年逾古稀,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經諸葛亮一罵,瞠目結舌,摔下馬來。這些事例說明情緒應激、憂鬱怨恨,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導致人生病,甚至死亡。
全麵的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因此構建一個科學的壓力預警係統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個體主動維護和自我調適;當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時,首先要積極地進行自我調適,同時進行心理谘詢,以便盡快修複受損傷的情緒和心理;如果明確患了抑鬱、焦慮等心理障礙,則應在自我調適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的心理治療,包括心理谘詢、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等,必要時可服用治療心理障礙的藥物。
注意自我調適,提高應激能力
1.應激的定義應激是指機體對內外界各種刺激因素做出適應性反應的過程,簡單地說,可理解為壓力或刺激。當一些破壞機體內外環境平衡的物理、化學和精神刺激因素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時,機體就會產生非特異性反應,最直接的表現是精神緊張。如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所產生的驚恐、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或女性被強暴以後變得癡呆、記憶力減退、回避社會活動,以及喪失安全感等反應。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失衡又平衡的動態過程。
2.應激的分類每當危險發生,我們自然而然會在心理和生理上有所反應,強弱程度因所麵臨的危險大小和個體差異而不同。適度應激引起的緊張,就像強有力的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個體的活力。
良性應激可以給人以振奮,增強人主動應對的能力,帶來益處。如若失度,則可能引發疾病,如範進中舉後的過度歡喜、高呼狂奔等。而不良應激常使人感到悲痛或苦惱,若不給予適當處理,往往導致疾病的發生,如親人車禍死亡後的過度悲傷、抑鬱等。一般情況下所說的應激多是指不良應激。
不良應激又大致分為三類:①急性一過性應激,如突發的自然災害、急性患重病、事故、外傷、創傷性經曆等;②應激性生活事件,如居喪、各種類型的較大損失、退休、離婚、監禁、人際關係緊張、移民、經濟狀況惡化等;③持續性及間歇性應激,如角色過多而緊張、工作超負荷或負荷不足、家庭關係不和、社會隔離等。
由過度應激引起的疾病,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尤以冠狀動脈疾病最為多見。緊張可使血壓升高,幹擾血脂代謝,使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根據澳大利亞專家的最新研究,有害應激已經和過度吸煙以及高血脂一道,成為心血管疾病的第一誘因。醫學專家認為,持續應激已經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巨大威脅。一些說不清原因的疾病,比如慢性腸道疾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脫發、頭痛、消化不良等,都可能與應激有關。有研究表明,30%的法國人因為不適應外界環境而感到壓力重重,為此法國付出了高昂的社會成本(如病假頻繁、高額醫藥支出、過早死亡等)。
另外,也可以根據應激的強弱程度進行分類。人在某一時期,經曆著一種事件並努力去適應它,而且其強度不足以使我們崩潰,稱為單一性應激源,如戀愛、婚姻、就業、失業、親人亡故等。若在同一時間裏,有若幹構成壓力的事件發生,稱為同時性疊加應激源,如處於“四麵楚歌”的境地;若兩個以上能構成壓力的事件先後發生,則稱為繼時性疊加應激源,如“禍不單行”的事情屢屢發生。戰爭、大地震、空難、被綁架等事件的發生則稱為破壞性應激源。
3.應激的過程應激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警覺反應期。大腦一旦感覺到壓力,就會通知腎上腺髓質向血液中釋放腎上腺素,讓機體處於應激狀態。腎上腺素會加快心率,升高血壓,向大腦和肌肉組織及全身其他部位輸送更多的氧和營養物質。這種反應就如同在身體裏拉響了“總動員警報”,讓人隨時都可以發起進攻或是拔腿逃命。與此同時,我們的情感也被調動起來。根據外界刺激的不同,我們會出現興奮、憤怒、激動或者恐懼、不安等情緒反應。
一般來說,一旦引起緊張的應激源消失,一切都會恢複到正常狀態。但是,如果刺激過於強烈,而且反複出現、持續不斷的話,就會轉入到第二個階段——抵抗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應激源的刺激強度在一定範圍內,機體將加強防禦能力,使警告反應中出現的生理反應調整到最佳狀態,以適應應激源的刺激。但機體的適應能力有限。如應激源的刺激強度過強或時間過長,則會使機體進入第三階段——耗竭期。這時,機體抵禦外來侵襲的能力嚴重下降,警告期出現的生理反應再次出現甚至加重,並將成為不可逆的生理反應,最終使機體承受不起長期嚴重超負荷工作,導致機體功能衰竭,造成“油盡燈枯”。一旦應激障礙患者身陷耗竭階段而不能自拔,還會發展成為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15年,由應激導致的抑鬱症將會成為全球最普遍的疾病。
4.提高應激能力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正確麵對應激,可以減少或避免不良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應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可以使人出現應激障礙,另一方麵又可以使人在應激事件中得到鍛煉。應激障礙是指普遍疊加性應激源和破壞性應激源後個體健康狀態被破壞而產生的疾病。例如,一個人經曆過一次應激之後,會提高和改善自身適應能力。以往有許多研究證實,經曆過各種應激源而未被擊垮的人,可以積累許多適應應激的經驗,從而使人易於應對未來的應激。有一項調查結果很有趣,當受調查者在體重、基因組成、地理位置等條件都受到嚴格控製的情況下,將自幼受到應激的成人與自幼處處受到保護的成人做比較,結果顯示:前者的身高比後者平均高出6.6厘米,認知的發展也獲得了更多的強化。人們的日常經驗也可以證實,自幼處境困難的人在成年之後,更能吃苦耐勞,應對各種應激的能力相對較高,因而更容易成就一番大事業,應了那句古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5.提高應激能力的方法有學者總結了日常生活中預防應激性心理障礙的七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