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目標、規劃才會有更大的價值。沒有目標,你的生命將會是個圓。
成功由選定目標開始
男人30歲左右是真正令人羨慕的年齡。工作、學習、事業、家庭……一切都值得憧憬。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會稍稍停下腳步,思前想後一番。因為這個年齡是人生的交叉點一一有的人匆匆往前趕:現在離我的人生目標還很有差距,必須加快步伐;有的人則茫然回頭觀望:我快走過人生的一半了,不知如何平穩地走完後半生。
30歲左右是多麼重要,它將決定男人的一生。而這一生的成敗首先取決於他確立的人生目標。
伯恩·崔西說:“成功就等於目標,其他一切都是這句話的注解!”
所謂人生目標,就是在新生活生涯路線上,確定自己的前進方向和目的地。即,多大年齡,實現什麼目標,幹成什麼事業,要清清楚楚地在生涯路線上標示出來。
成功的真正內涵不在於對結果的認知與把握,更重要的是豐富的過程內容的積澱與凝聚,如財富的積累、學業的成就、卓越企業的經營,無一不是如此。然而,引領成功的卻是目標。正如一首樂曲的音調決定於起首音。對於成功來說,起首音就是目標,就是對目標的規劃。
有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學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他們將進入社會,開始他們的人生征程。他們的智力、學曆等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發時,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又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任何意義上的成功與進步,都是漸進螺旋式的,目標不變,隻要不斷地改進方法,就一定會穿越極地、達到成功的彼岸。可以十分肯定地說,凡成功者,必有堅定而明確的目標。隨後,他們以身為箭,以心為弦,將自己村向成功的目標。此所謂有價值的生命者,此所謂成功之人士。凡是有強有力的中心意誌的人,一定是個積極的、有建設與創造本領的人。每個人都會向往一件事,但真能做事、成事的,卻隻有那些有意誌和終極目標的人。
美國洛杉礬郊區曾有個年僅15歲的孩子,擬了一個題為“一生的誌願”的表格,其中包括: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登上月球……”
他把每一項編了號,共有127個目標。
當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後,他開始循序漸進地實行。
他按計劃逐個實現了自己的目標,49歲時,他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這個美國人叫約翰·戈達德,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一切榮譽.,他集腋成裘、不辭辛苦地努力實現包括遊覽長城(第40號)及登上月球(第125號)等目標。如果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從小擁有遠大的抱負,有一天,就也會發現自己是那個走得最遠的人!
目標會使我們產生積極心態,使我們看清使命,並有助於我們安排工作和生活秩序,引導我們發揮潛能。許多年前,某報做過300條鯨魚突然死亡的報道。這些鯨魚在追逐沙丁魚時,不知不覺被網在了一個海灣裏。這些小魚把海上巨人引向死亡,鯨魚因為追逐小利而暴死,為了微不足道的目標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鯨魚,他們有巨大的力量與潛能,但他們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忘記了自己本應做什麼。
日標能夠幫助我們集中精力。當我們不停地在自己有優勢的方麵努力時,這些優勢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在達到目標時,我們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比我們得到什麼樂西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