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目標,成功的一個動力法則(1)(2 / 3)

雖然目標是朝著將來的,是有待將來實現的,但目標使我們能把握住現在。因為這樣能把大的任務看成是由一連串小任務和小的步驟組成的,要實現理想,就要製定並且達到一連串的目標。每個重大目標的實現都是幾個小目標小步驟實現的結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於當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明白你現在的種種努力都是為實現將來的目標鋪路,那你就能成功。

不成功者有個共同的問題,他們極少評估自己取得的進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者不明白自我評估的重要。陛,或者無法量度取得的進步。

而目標提供了一種自我評估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的目標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你就可以根據自己距離最終目標有多遠來衡量目前取得的進步。

另外,成功人士總是事前決斷,而不是事後補救。他們提前謀劃,而不是等別人的指示。他們不允許其他人操縱他們的工作進程。不事前謀劃的人是不會有任何進展的。而目標能幫助我們事前謀劃,目標迫使我們把要完成的任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要想製作一幅通向成功的交通圖,你就要先有目標。正如18世紀發明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說的:

“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是會有大作為的。”

因為缺乏目標,許多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帶來成功。但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一個真實的經典故事是我們應該牢記的:

比賽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詢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基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裏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菜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

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一個人無論他現在多大年齡,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以前的日子,隻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男人30歲左有早已不是做青春美夢的年紀,而是明確方向的年紀。

鄉確立目標從認識自我開始

每個人都像是一本書。你必須用一雙認真的眼睛去觀察,用心去閱讀,方知這是否是值得你一生收藏的好書。你自己也是這樣一本書,隻有你讀懂了,才能規劃好你的未來,否則,將可能錯失一座寶礦。

古希臘巴那斯山入口處的巨石上,鐫刻著這樣幾個大字:認識你自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類的最高智慧就是認識自己。

就像一個人為了愛他人而必須了解那個人和他的真正需要一樣,人必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哪些目標真正適合自己,以便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自我的價值和真正的快樂是什麼,並認識怎樣才能實現這些需要。

人生和事業目標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力和智商也分大小,如果選定的目標偏離自己的長處,或者高於自己的能力,或者低於自己的能力,都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