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項羽的死是必然的,項羽的心中,哪裏有“仁”,用油鍋烹人,火燒了阿房宮,有誰會甘願臣服在他的麵前,象這樣一個在沙場上經曆風風雨雨一生中不知道砍殺了多少敵人的霸王,他的霸氣導致了他的傲氣,卻缺少了和氣,橫行千裏,最終這個稱霸一時的威猛漢子還是栽在劉邦手上。
劉邦與項羽的性格剛剛相反,他心中有仁,他也有野心,與項羽聯合破秦,雖然他先進了城,而劉邦在看到了秦滅亡後,吸取教訓,約法三章,鼓勵士兵搞好群眾關係,善待天下百姓得到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終還是劉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意、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
一則故事講,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上,一個小另孩每撿到一條便送到大海裏,他不厭其煩地撿著。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何必多費勁?”小男孩一邊撿著一邊說著:“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時間,老人為之語塞。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男人生命中的黃金。
寬容忍耐,虛懷若穀
(1)忍常人所不能忍
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中,對“忍”做出最精彩闡釋的,無過了戰國時的齊桓公。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裹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兩個人身邊都有師傅,公子糾的師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
兩個公子聽說父王被殺,都急著回齊國爭奪王位。在公子小白回齊國路上,管仲早派好人馬攔裁他。管仲拈弓搭箭,首先對準小白射去。
隻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裏。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送公子糾回齊國。哪知小白是詐死,他早搶先一步,抄近道回國。他回到齊國立即登上王位,即齊恒公,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住管仲,準備開刀問斬。
這時,鮑叔牙卻推薦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齊桓公很想不通,但鮑叔牙說:“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隻有公子糾。管仲強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用管仲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裏隻射得衣帶鉤呢?”
於是,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麵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會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因為他深知個人感情應服從於定國安邦的大計,這是大義之忍。下麵這個故事中,張說因能夠容忍別人而得以保全性命,則更接近於經營人生的智謀。
張說是唐玄宗時的名臣。
張說有個十分寵愛的婢女,與他的一個門生私通。張說發現這件事後很生氣,準備送他到京兆尹去問罪。
在侍從準備捆綁那個門生的時候,他一邊掙紮一邊大聲地叫道:
“見了美色情不自禁,是人之常情。您貴為宰相,難道就沒有情況緊急、需要用人的時候嗎?相公何必舍不得一個奴婢呢?”
張說對他的話暗暗稱奇,就將那婢女賞賜給他,並且給了他一些錢,將他們打發走了。那門生從此音訊杳無。
書生離開之後,十個多月不見蹤影,也無消息。有一天,他突然出現在張說眼前,對他說:“我感激張公的恩德。現在我聽說姚相國已經上奏陷害您,禦史台已準備調查,您的危險就要臨頭了。”
張說急忙問怎麼辦。書生就從張說最喜歡的寶物中,挑選一件夜明簾,連夜趕到九公主府邸,將夜明簾獻給九公主,請她向皇上求情。
九公主收下了禮物,就對玄宗說:“皇上難道不想想在東宮當太子時,不是一直想要好好對待張丞相嗎?現在怎麼一聽到一點對他不利的消息,就要對他嚴加處理呢?”
玄宗受了感動,赦免了張說。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利益衝突,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忍耐,忘記過去,不計前嫌。如果你跟別人鬧點別扭,就尋機報複,給他水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實,你不是在給別人難堪,而是在給自己製造麻煩。
如果你打擊報複別人,別人也同樣會懷恨在心,到最後受損傷的還是自己。惟有忍耐寬容才能幫助自己,於大處講,可以安國邦、立大業、保性命,於小處講,可以減少自己的麻煩,生活得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