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韓偉出生於大連三澗堡鎮東泥河村一戶農民家庭。他讀書不多,僅初中畢業。他有著不錯的木匠手藝,並略懂畜牧知識,因此在70年代中期被招為三澗鎮畜牧助理員。1984年韓偉辭職下海,創業本金為從親友處借來的3000元,豢養蛋雞50隻;同年底,他從銀行貸款15萬元,開始興辦養雞場,一舉成為大連最大的養雞專業戶,同時亦成為大連負債最多的個體戶。此舉所冒風險極大,而最大風險在於銀行。他之所以能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從銀行貸出如此一筆巨款,原因在於當時大連市正在大搞“菜籃子工程”,他的雞場擴建計劃正是“急政府之所急”。
在政府支持下,韓偉很快又貸款集資208萬元,建起一座占地44畝,建築麵積8000平米,飼養8萬隻雞的現代化養雞場。從這一點說,韓偉不愧為一個順時而動,把握政策機遇的弄潮兒。韓偉白手起家,其雞場第一年產值便達210萬元,這也是韓偉掘得的第一桶金。他目前個人身家據估計達4.5億元。
機會稍縱即逝,成功者往往就是看準了某個有利時機,及時地抓住機會。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隻是在無聊、枯燥地過著一日重複一日的生活,卻很難去發現蘊藏在生活之中的機會,偏偏機會又是轉瞬即逝的,如果你沒有一雙識別杌會的慧眼或看到機會而沒有把握好,機會就隻能與你擦肩而過。
(3)善於創造機會
一個真正想成功的人,隻求抓住機遇還是不夠的,還應當學會去創造機遇。要想創造機遇,你就必須利用好身邊的條件和資源。人生中許多機遇是自己創造的,如果一個人既會利用外界的機遇,又能自己創造機遇,那麼他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楊明是上海某名牌大學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認為自己肯定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有一天,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招聘消息傳來,楊明和他的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遇呀,進了這樣的大公司,就等於直接與國際接軌了。楊明覺得自己穩操勝券,在初試中他也表現得很出色。複試時,公司提出了一個條件,隻有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人才能參加複試,楊明頓時傻了眼。當初他因為社會工作忙而耽誤了考試,後來一直想找機會補,卻都沒時間,他總認為這個考試無傷大雅,通過也不是多難的事,以後總有時間去考的,因此就耽擱了下來。誰知道現在卻因為這個再平常不過的小要求被攔在了複試的門外。楊明非常懊惱,一個多好的機遇就在眼前白白溜掉了。
如果說,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個人從未與機遇碰過麵,那是非常罕見的。也許你的機遇一生隻會降臨一次,也許它會無數次地光顧你。
機遇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但是,你若沒有能力去抓住它,它就會瞬間即逝。所以,抓住機遇也是一種能力,它會幫助你在苦苦跋涉中來一次飛躍,讓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
李濤畢業那年就業形勢相當嚴峻,他在一年間參加了大大小小各種人才交流會幾十個,但聽到的都是“這個專業不要”、“收滿了”等五花八門的拒絕理由,四處碰壁。
眼看就到了畢業留京的時間期限,這是最後一次大型的招聘會了。
來招聘的用人單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尋,哪怕是有一線希望也毫不猶豫地投上簡曆。李濤把目標對準了一家出版社。但兩位工作人員很明白地告訴他,簡曆他們已經收了一大摞,而且大多是來自全國名校的優秀學子,已經給他們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李濤的機會很渺茫了!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紹自己四年來學習、工作、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各方麵的表現,招聘人員的臉上漸漸露出了讚許的笑容。機會來了!
關鍵時候,靈機一動,李濤從容不迫地講起了他給雜誌“挑刺”的故事。那還是他上大三時的事。
在李濤喜愛的一本英語雜誌上,他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譯存在小問題。
譯者可能是個“老外”,在翻譯“老少邊窮地區”時,未必了解這個“中國特色”詞語,因此譯得有點詞不迭意,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雖然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但出於對雜誌的喜愛,李濤幹起了“雞蛋裏挑骨頭”的事——給主編陳先生寫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錯誤,並提供了自已的譯法。囿於水平,他的譯法還很不精致簡練,但一片誠心。
令李濤驚喜的是,半個月後,他收到了陳先生的回信,對他的意見表示感謝,並給出了一個相當出色的譯法,還贈給了他一本翻譯小說。李濤當時真有點喜出望外,但李濤覺得這隻是他大學四年中的一朵小浪花,泛起的一些漣漪很快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