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成功的七大通則(4)(3 / 3)

聽著李濤的故事,招聘人員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說道:“你說的是一本很不錯的雜誌,我也很喜歡,放心,回家等通知吧!”

兩星期後,李濤被這家出版社錄用了。

成功的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會主動地降臨到任何人的頭上,它需要你去創造、爭取。

不會創造機遇的人,往往看重的是有個“好老子”等先天資源,看重的是金錢、文憑等有形資源,孰不知世上的傑出人士有的因有形資源造成滅頂之災,而又靠無形心理資源、人脈資源重新崛起。

利用社會資源創造機會,就是利用各種關係。在東方哲學裏,關係就是生產力。在西方,關係也是最稀缺的財富資源。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衛星升空,要靠火箭助推。個人依托關係,猶如借梯登高。良好的關係能為我們的成功插上翅膀。

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是倫敦貧民區一個窮鐵匠的兒子,幾乎沒有上過學,做了幾年報童;13歲起在釘書店當學徒。他酷愛讀書,還從微薄的工資收入中擠出錢來拚湊成了簡陋實驗室,業餘時間進行某些簡單的實驗。20歲時,有一位顧客送給似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幾次講演的入場券,他得以聽到皇家研究院院長的講演。在聽完講座後,法拉第整理了戴維這些演講的記錄,將其裝訂並到皇家研究院送給戴維,同時請求參加戴維的實驗室工作。戴維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他就雇用這位申請者。最終法拉第成長為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皇家研究所所長。

沒有一個人能夠僅僅靠自身力量而不借助外界力量就能成就大事的,經商謀財更是如此。對經營事業來說,解決資金問題善於利用各種資金籌集渠道,如借款、抵押貸款、發行股票、上市等都是一條有效途徑。

武漢“森馬”專賣店的老板陳誌聖是個很懂生意經的溫州漢子。

1996年之前,他每月都欠別人的錢。“臉皮很厚,長期到別人那裏借。”但隻用了5年,他的營業額從2萬元暴增到5000萬。

在1992年,31歲的陳誌聖進入漢口商業大樓。

他在漢口商業大樓的生意本錢隻有2萬元,但一個月能賣3萬元。

有一個月周轉資金差一萬,他十分為難,後來分別開口找兩個人各借5000元,保證了正常周轉。

商場旺盛的銷售讓他看到做百貨的優點:毛利高,無季節性不會積壓,生意風險很小。他決定乘機擴大生意,進入洪山商場。

但入場費需要5萬元,而他手上隻有3萬餘元錢。他想辦法說通供貨商賒貨1萬元,再找老鄉借了1萬,順利進駐。一個月過去了,這兩家商場共賺3萬元。他又找人借2萬元,進入第三家商場。第一個月的利潤用於還款,第二個月賺3萬元,再去借2萬,進駐第4家商場……“如果不是這樣滾動發展,中規中矩做生意,恐怕永遠是10萬元。”1992年到1993年,大小商場陳誌聖一口氣進入了10個。第二年,他以同樣的手段,進行產品多元化,涉足業務由小百貨擴展到服裝、小家電、皮包等。

做到1997年,他進入了20多個商場,這時,他一年在各商場的總銷售達到5000萬元。陳誌聖坦言,生意高速運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借債,而能順利借到錢的關鍵在於信譽。“我一般比約定時間早兩天還錢.絕不拖延。”

1998年,武漢第一家“森馬”專賣店在司門口開業。他打算占據的,都是江漢路、中南、亞貿等鬧市最繁華的地帶,租金很貴,當時開一家專賣店的費用就需百萬元。他又“故技重施”,一方麵取得了廠方貨源上的支持,可先付少量資金獲得大量貨物,另一方麵找親朋好友借錢。就這樣,在一年內,“森馬”馬不停蹄,一口氣開了10家店。

陳誌聖曾是“武夫”,自幼習武,幹過6年武術教頭,談到商海感悟,他說:“四兩拔千斤”。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對人生來講,這個“支點”就是“外力”。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麵臨的問題,就應該請求別人幫忙。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也就是說,君子不是與常人不同,隻是他們善於借助外界的力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