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馬上操作。許多人習慣於“等候好時機”,即花費很多時間以“進入狀態”,其實,狀態是幹出來的,而非等出來的。
⑤學會說不。要學會把握時間,對於不必要的會麵要予以時間限製,自己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學會拒絕也是獲得自由的一部分。
⑥提高通話效率。盡量通過電話來進行交流,溝通情況,交換信息。
打電話前要有所準備,通話時要直奔主題;工作時間,不要在電話裏傳達無關主題的信息與感受。
⑦樹立成本觀念。不要做“一分錢智慧幾小時愚蠢”的事,如為省兩元錢而排半小時隊,為省兩毛錢而步行三站地等等,都是極不劃算的。
對待時間,就要像對待經營一樣,時刻要有一個“成本”的觀念。
朋友之間的交往也要有時間觀念。要與有時間觀念的人和公司往來。
⑧避免無謂的爭論。無謂的爭論,不僅影響情緒和人際關係,而且還會浪費大量時間,到頭來仍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如果有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擱置起來,過段時間再議。
⑨學會利用零散時間。許多人都把生活中的零碎時間不當作時間,被無謂地浪費了。其實這些時間雖短,但卻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做一些事情。比如等車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翻翻報紙,讀一會兒書等。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自己利用時間的一套辦法。方法有很多,沒有好壞之分,總有一個是否適合你的妙法。
7立即行動
(1)付諸行動
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們甚至計劃著某種非凡的事業,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
如果我們希望取得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改變,那麼,我們便必須采取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行動。這對於我們是否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至關重要。
1932年的經濟大蕭條期間,一個年輕人從某大學畢業,獲得了社會科學的學位。關於囪己未來的生活,他沒有得到任何的指導,也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他的困境總結起來隻有一條,那就是,那個年頭的工作崗位極度稀缺。年輕人開始等待,希望有什麼好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同時,為了掙錢養活自己,他整個夏天都在一家當地的遊泳池幹起了救生員的老本行。
一位經常帶孩子來遊泳的父親對年輕人十分友好,並對他的未來產生了興趣。他鼓勵年輕人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看看究竟最想做點什麼。
年輕人聽從了他的建議,在隨後的幾天中,他開始檢討自己。最後,他發現自己還是最想成為一名電台播音員。
年輕人告訴了這位長者他的誌向,這位長者鼓勵他采取必要的行動,使夢想成真。隨後,他走遍了伊利諾斯州和愛荷華州,努力使自己進入廣播行業。終於,他在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市停住了流浪的腳步,成為了WKOC公司的一名體育播音員。
“終於找到了工作,這多美好呀,”後來這個年輕人坦率的說道,“不過,更有意義的是,我知道了應該去行動這個道理。”這番經曆,正是讓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把夢想付諸實踐的關鍵。
世界著名的軍事統帥拿破侖·波拿巴有句名言:“我總是先投入戰鬥,再製訂作戰計劃。”你也根本不必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然後再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隻有行動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起而行,向前,去實現自己向往的目標,想做仟麼就去做,然後再考慮完善自我或完善目標。隻要行動起來,生活就會走向正軌而創造奇跡,哪怕你的生活態度暫時是“不利的”。
許多人做事都有一種習慣,非等算計到“萬無一失”,才開始行動。
其實,這是“惰性”在作怪,周密計劃隻不過是一個不想行動的借口。
首先,生活中、工作中的目標,並非都是“生死攸關”,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發生;其次,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肯定有許多把握不準的因素,目標真的適合自己嗎,其可行性如何,也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英國諺語)。還是先行動起來,沒有行動,心態不可能積極,目標不可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