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四海為家,敢於挑戰任何難事。
其次,寧波人也沒有北方人那種守成享福思想,他們有了錢便立即投入更大的事業。
寧波人堅毅的冒險精神和開拓精神,在他們的商業活動中顯露無遺。
19世紀末和20世紀40年代,寧波人曾兩次大規模地漂洋過海,遠離家園前往日本和歐美等地以及港澳地區創業。第一次是在光緒、宣統年間。這一時期移居海外經商的人數多達近10萬人;第二次是國民黨統治即將結束的前夕,大批的寧波商人移居到香港、澳門,或以台灣為跳板,轉向歐美及大洋洲發展。據有關方麵統計,移居港、澳、台及海外的寧波人大約有7萬多人,他們遍布於日本、美國、新加坡、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四海為家,冒險犯難外,寧波商人的商業資本的出路也充分體現其開拓冒險精神。他們有了一定資本後,不是買田置地或存放到銀行以求保險,而是把商業資本利潤投資於產業,把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起來。不少人在有了資本後,唯恐再失去財富,因而做投資選擇時,往往選擇那些風險小而收益穩的行業或幹脆固守原有的行業,結果是小步前進,難成大氣候。寧波人敢冒風險,銳意進取,也就能夠把握高風險與高收益的機會。他們之中也有敗走麥城的,但成功者卻是多數。寧波人是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人的冒險精神是最為難能可貴的資源。經濟學理論也認為:克服信息不確定、不完善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擁有一位有冒險精神的戰略家。
商業社會中,到處都充滿了競爭,充滿了挑戰。一個商人,若想在這波濤洶湧的商潮中,自由穿梭,就非得有冒險的能力不可。現在甚至有人認為,成功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險。隻有學會正視冒險的正麵意義,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當然,對於敢冒險的商人來說,冒風險的前提是明了勝算的大小。
作出冒險的決策之前,不要問自己能夠贏多少,而應該問自己輸得起多少。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就盲目地去冒險,那你的膽量越大,賭注下得越多,損失也就越大,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
11.取舍有度,進退自如
在日本的摩托車生產行業中,本田、鈴木和亞馬哈是最大的3家生產企業,它們的產品占據了日本摩托車產品市場的98%以上的份額,號稱日本摩托車“三巨頭”。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亞馬哈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日本摩托車市場“霸主”地位的商業戰,在這之前,本田是老大,日本街頭行駛的摩托車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產品。
但是,70年代末,本田由於將注意力轉移到開發、生產轎車和向海外擴展上麵,導致市場份額節節下降。而此時的亞馬哈感到擴展市場時機已到,便頻頻發起攻勢,意欲奪取日本摩托車市場的“冠軍”寶座。可惜的是,由於亞馬哈對市場判斷多次失誤,結果不但奪冠無望,連“老二”的位置也沒有保住。本田同亞馬哈打得難解難分,為鈴木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亞馬哈再次淪為日本摩托車三強之末。
這場本田與亞馬哈之戰的導火線是輕便摩托車。在這之前,摩托車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警察或體育比賽用的大氣缸運動型摩托車;第二種是當做交通工具的實用型摩托車;第三種是純粹用於消遣玩樂的娛樂型摩托車。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車生產企業發現,一種造型小巧、啟動方便、適宜於女性或白領人士通用的輕便摩托車很有發展潛力,便爭相開發、生產。
最早發現這一市場並推出產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歐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後又陸續推出了“查利50"、“羅密歐”等多款小型摩托車。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價僅為63000日元的輕便摩托車,別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羅蘭的喝彩聲大做廣告,結果廣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十分暢銷,從而成功地迎來了一個所謂的“輕便摩托車時代”,一如我們眼下上海的電子助動車大流行。
亞馬哈對這一市場的判斷卻稍遜一籌,直到本田的輕便摩托車已經成為日本女性消費者的“寵兒”時,才猛然醒悟。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種“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穿裙子者不用跨腿即能騎乘,售價為6萬餘日元,顯然是衝著本田來的,從此,本田和亞馬哈的摩托車市場爭奪戰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