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行動部署——取勝沒有捷徑,隻有行動(16)(3 / 3)

因為市場的空間是無窮大的,合作者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合作的力量,雙方同時獲得更大的利益。即便在必須有輸有贏的競賽中,人們也認識到,通過比賽可以提高參與意識、增進相互了解、促進人類體質與精神層麵的共同進步。所以,通過有效合作,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麵。

以獲得利益與損失利益為標準,人類相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可以獲得以下幾種結局:

利己——利人

利己——不損人

利己——損人

不利己——利人

不利己——不損人

損己——不利人。

我們認為做事原則應該是:利己不損人是做事的底線,爭取做利己又利人的事,絕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也就是要盡力爭取雙贏結局。但要取得雙贏結局,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對方的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麵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合作者自己。

同心、合作、和氣、互愛,沒有渡不過的風浪。“風物長宜放眼量”,眼光向前看是與人進行合作時的一個重要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我們,在交往中,不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求得到回報。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造成一種短視的行為,從而損害自己的長期利益。下麵是一個有啟示意義的故事:

一個強盜在追趕一個商人。商人逃進了山洞裏。山洞裏極深也極黑,強盜追了上去,抓住了商人,搶了他的錢,還有他隨身帶著的火把。

山洞如同一座地下迷宮,強盜慶幸自己有一個火把。他借著火把的光在洞中行走,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此他不會碰壁,也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山洞,最終,他精疲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一切,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十分艱辛。他不時碰壁,不時被石頭絆倒,但是,正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他的眼睛能敏銳地感覺到洞口透進來的光,他迎著這縷微光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身處黑暗,反而能看到光明,雖然磕磕絆絆的,最終仍能走向成功;有些人往往因為眼前的光明而迷失了方向,結果也隻能是聰明一時,終生與成功無緣。

(4)合作要注重規則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人不善於合作。同日本人比較,單獨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如果合在一起,中國人就是一條蟲。窩裏鬥的風氣一直困擾著期待合作的有誌之士。這裏麵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合作規則和製度。

有七個僧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

於是乎每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之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隻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製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製訂這樣一種製度,是每個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學會競爭,並在競爭中學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