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卷調查
1.問卷的一般結構
受試者對問卷本身的態度,是否對結果喜歡影響很大,所以在問卷的順序安排上是否合理,難易程度是否妥當,以及形式安排都會對被調查者產生不同的影響。
(1)問卷的順序
①時間順序,以有利於調查的實施為先決條件,不論由近及遠還是由遠及近,應依次排列,以免被調查者的記憶受幹擾。②內容順序,一般的概述在前,特殊或專門問題放後,易答問題在前,不易答問題放後,熟悉問題在前,生疏問題在後。性質相同的問題盡量放在一起。③類別順序。基本資料一行為資料一態度資料
(2)問卷的形式
一般認為問卷調查應控製在30分鍾以內。問卷的結構與形式,並非一成不變,全靠設計者靈活運用
2.問題的種類和答案的格式
問卷要完整而不出偏差,就必須建立清楚的類別概念。具體可分為基本資料,即是不可缺少的固定項目;行為方麵的資料,如求醫行為、生活行為等;態度,如求醫態度,對調查問題的態度等。
態度問題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意見方麵如建議、信仰、情感、動機等;二是有關價值觀和人格,如道德觀念。意見是暫時的表麵看法,而態度則屬深層次持久的認識。在設計問題的內容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問題既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②選擇合適的問卷方式,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選擇開放式、封閉式或限製式問卷調查;③項目避免含糊不清,語意要清楚,措詞要嚴謹;④不涉及社會禁忌問題與個人的隱私;⑤不應有暗示,誘導得出某種答案;⑥問題的敘述不要超出被調查者的能力,不要太抽象,也不要太籠統。
3.問卷的信度和效度
(1)問卷的效度
是指問卷中的各個提問是否與實際研究問題中的概念相符及相等程度,對效度的評價一般分為三種。
①表麵效度。它是評估人對測量工具的效度作出的判斷。②準則效度。即測量工具的標準化問題。③結構效度。兩個相關的可以相互取代的測量工具,若能取得相同的結果,則可以認定具有相同的結構效度。
(2)問卷的信度
所謂問卷的信度就是指用某種手段測量所得資料,的準確程度。
①設計出測量同一概念但條目不同的兩份問卷,同時用於同一人群研究對象。從調查結果上相互驗證他們的可靠性。②另一種辦法稱為折半法。隻設一張問卷,將測量同一概念的問題,以不同的條目列出,通過這些條目的回答來相互驗證。③反複測定法。同一份問卷多次測定同一人群對象,根據多次測定結果是否一致來檢驗結果的可信度。
第五單元 社會衛生狀況與社會衛生策略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社會衛生狀況
①社會衛生狀況評價的意義;②社會衛生狀況的主要評價指標。
二、人群健康狀況評價
①人口統計指標;②生長發育統計指標;③疾病統計指標;④死亡統計指標。
三、社會衛生策略
①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總目標;②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原則和基本內容;③中國衛生的主要問題;④中國衛生工作方針。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社會衛生狀況
1.社會衛生狀況評價的意義
社會衛生狀況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衛生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衛生信息。評價社會衛生狀況多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社會衛生狀況的現狀、特征、變化和發展趨勢進行評價與分析,明確已取得的成績,找出存在的社會衛生問題,確定衛生工作的重點,提出改善社會衛生狀況的對策和措施。
2.社會衛生狀況的主要評價指標
社會衛生狀況評價指標很多,大體上可歸納為六大類:①衛生政策指標;②與衛生有關的社會、經濟指標;③衛生保健指標;④衛生資源指標;⑤衛生行為指標;⑥人群健康狀況指標。
二、人群健康狀況評價
1.人口統計指標
人口狀況主要是指人口的數量、結構、質量及變動情況。評價人口狀況,是檢驗衛生工作成效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為衛生工作計劃管理提供依據。
靜態人口評價
主要是指某時點或某時期人口的狀況,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結構及人口的分布情況。
動態人口評價
它指的是人口的自然變動及人口的社會變動,人口的自然變動是指由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數量的增減及人口構成的改變。人口的社會變動是指由於就業,升學,婚姻,災害等因素引起人口遷移。它們都是在一定時期內連續不斷發生的過程,主要通過一係列時期指標進行評價。常用指標有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流動情況。
人口質量評價
它是全麵評價人口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麵。人口質量包括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三個方麵。
①人口質量構成的內容,一是指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指人口的文化素質;三是指人口的自身素質。②人口質量評價方法,可分為單項指標的評價及綜合評價兩種。單項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麵反應健康狀況。綜合評價指標主要是用生命質量指數去評價。生長發育統計指標
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水平與特征是人群健康狀況的重要方麵。生長發育指標包括形態、機能和素質指標,其評價方法包括發育水平、發育速度及勻稱程度評價。常用的指標有:身高、體重、胸圍、坐高、年齡別低體重百分比、年齡別低身高百分比、身高別低體重百分比和新生兒低體重發生率等。
2.疾病統計指標
常用的疾病評價指標包括疾病頻度指標(如發病率和患病率)、疾病的構成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某病死亡率、某病病死率)、因病傷休工(休學、臥床)率、治愈率和殘疾評價指標(如殘疾患病率和殘疾構成)。各種疾病指標的健康意義是不同的。
3.死亡統計指標
死亡既是一種生物學現象,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生物學上,生命現象的終結為死亡。研究死亡率的水平及其變化規律,對於探討影響死亡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1)死亡水平評價
評價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標是死亡率。對死亡率的分析有三種方式,一是水平分析,對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死亡水平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二是垂直分析,對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死亡水平進行趨勢變化分析;三是隊列分析,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在不同年份,不同年齡的死亡水平進行縱向分析。
(2)死亡原因評價
不同病種對人群生命的危害差異較大,死因評價的目的在於確定一定地區,一定人群中各種疾病的危害程度。常用的方法有死因構成比及死因順位分析,以及各類死因對於平均期樓壽命影響的分析。
三、社會衛生策略
1.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總目標
①使全體人民增加期望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②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改進健康的公平程度。③使全體人民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衛生係統提供的服務。
2.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原則和基本內容
(1)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
初級衛生保健是一種基本的衛生保健,它依靠切實可行、學術上可靠又受社會歡迎的方式和技術,是社區的個人和家庭通過積極參與普遍能夠享受的,費用也是社區或國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夠負擔的衛生服務。它既是國家衛生係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國家衛生係統的中心職能,也是個人、家庭和社區與國家衛生係統接觸的第一環,衛生保健持續進程的起始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