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教育需建立組織機構,由社區領導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組織各有部門和人民團體、社會各有關人士參加。在健康教育內容中,應注意群眾喜聞樂見,有藝術性,引起興趣,防止單純說教式、填鴨式教育,寓教於樂,寓教於做,鼓舞信心,增強意誌,才能達到知、信、行的效果。
2.社區預防
社區預防包括:①傳染病和多發病的預防。②衛生監督和管理。③慢性病控製。傳染病預防工作除做好計劃免疫外,要抓好衛生基本建設,如糞便汙水處理,飲用水管理和食品管理等。執行傳染病報告製度、隔離檢疫等製度,以便消滅傳染病。
社區預防的重要內容是協助生執法部門在社區衛生管理如飲食行業的經常性衛生監督,從食物的原料、運送、加工到銷售過程,餐具的清洗和消毒,特別注意集貿市場的食品攤檔的衛生管理。社區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重點是落實衛生責任製,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
3.社區康複
社區康複是指患者或殘疾者經過臨床治療後,為促進患者或殘疾者的身心進一步地康複,由社區繼續提供的醫療保健服務。社區康複不同於醫療康複,它體現了醫療與預防保健於一體,心身全麵兼顧,連續性、協調性的全科醫療服務的基本原則,是社區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
社區康複的宗旨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使患者或殘疾者在社區或家庭通過康複訓練使患者的疾病好轉或痊愈,生理功能得到恢複,心理障礙得到解除;使殘疾者能更多地獲得生活和勞動能力,重新為社會作貢獻,平等地享受社會權利和義務。
社區康複是提出的有效和經濟的康複途徑。認為:“社區康複是在社區促進所有殘疾人康複並享有均等機會和融人社會的一項戰略”。“社區康複的實施有賴於殘疾人自己及其家屬所在社區,以及衛生、教育、勞動就業與社會服務等部門的共同努力”。
社區康複的目標是:通過訓練和提供輔助用品,使殘疾人生活自理、人際溝通,平等地享受入學和就業機會;使他們成為社會平等一員,融入社會,不受歧視、孤立和隔離。康複內容包括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中心,結合初級衛生保健進行預防工作。在社區進行殘疾人普查,進行康複訓練,由康複人員或醫務人員在家中或在康複中心進行生活自理、步行、家務、語言、心理訓練等;還可進行教育康複、職業康複等。
4.社區醫療
醫療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量最多的部分,但不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社區衛生服務巾心應貫徹預防為主方針,這是社區衛生服務有別於醫院服務的主要特征。當然,預防為主並不否定認真做好疾病醫療工作。根據三級預防精神,從疾病的病因、發病到康複、直到臨終,均有預防工作任務(如防殘疾、防心理損害、防醫源性疾病等)。社區全科醫生除在衛生服務中心處理病人外,還應深人病家,對病人家屬講解有關疾病的防治知識,以便在特定情況下,家屬能處理急診救護,平常能監督病人執行醫囑。例如,對高血壓病人,應告知病人晚上起床先作準備,不能過急,可減少發生中風;對冠心病病人,告知家屬萬一發生心肌梗死時,切勿搬動病人,學會做心髒複蘇技術,對糖尿病病人,告知家屬監督病人飲食,加強體育鍛煉等。可見,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預防為主應貫徹疾病自然史的始末。社區醫療應特別強調使用適宜技術、中醫中藥等,以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減輕人民負擔和控製醫療費用的迅速上漲。
5.慢性病防治與管理
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防治中必須采取綜合社區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