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控煙策略
1.立法
通過立法來建立社會屏障,保障人民的健康是國際控煙的大趨勢。我國由於政府重視,各項有關煙草控製的法律、法規已相繼出台。如1981年頒布的《中學生守則》明令禁止青少年吸煙;1991年通過的《煙草專賣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均有控煙條款;1994.年通過的《廣告法》明令禁止在公眾媒體和公共場所做香煙廣告。
(1)創建無煙環境
創建無煙環境的目的是有效地保護不吸煙者免受煙害的影響。包括禁止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場所、客運交通、學校吸煙,特別注意對妊娠婦女和兒童的保護。
(2)製定控煙規劃
各國經驗表明,控煙工作是一項十分複雜和艱巨的工作,需要有政府領導、社會各部門各階層的廣泛參與。僅有健康教育而沒有政府支持是難於奏效的,而僅有政策沒有健康教育,政策也難以貫徹。因此,製定控煙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規劃是一項重要的控煙策略。
2.開展多種形式的控煙活動
(1)開展創建“無煙單位”活動
(2)充分、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和各種傳播方式
(3)吸煙行為的團體幹預
利用團體幹預技術開展預防吸煙、戒煙活動。可以充分利用團體成員間較密切的群體互動機製,及其對團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通過教育和行為指導活動,學會勸阻吸煙或拒絕吸煙的方法,改變個人吸煙行為。
(4)指導吸煙者戒煙
幫助吸煙者戒煙是綜合性控煙策略中一個重要的內容。為了提高戒煙效果,需運用行為改變階段理論等有關促進個體行為變化的理論和行為矯正等技術,對吸煙者進行具體分析,根據吸煙者的戒煙願意,采取不同的幹預方法。
第十單元 艾滋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標、目標人群和內容
①目標和目標人群;②教育內容
二、艾滋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施原則①“標”、“本”兼治;②消除社會歧視。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標、目標人群和內容
1.目標和目標人群
(1)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標
動員全社會力量,營造預防和控製艾滋病健康促進的氛圍;大力開展各類人群預防和控製隻健康教育,增強全民自我保護的意識,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和改變傳播的高危行為;減緩艾滋病在中國蔓延的速度,控製暴發流行的發生,把艾滋病流行控製和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和危害。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我國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針應對不同目標人群實施不同的教育幹預。
(2)目標人群
目標人群的分類包括: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②高危人群;③重點人群;④一般人群。
2.教育內容
①艾滋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與生存的疾病,艾滋病對人類社會的極端危害性表現包括普遍的易感性;威脅的長期性;控製與治療的困難;資源的消耗性;社會的毀滅性;②艾滋病是可以預防的“行為性”疾病;③艾滋病傳播途徑的預防教育,包括性傳播預防教育,血液傳播的預防教育,母嬰傳播的預防教育。
二、艾滋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施
1.原則
(1)“標”、“本”兼治治“本”措施
普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增加教育的覆蓋麵。從政府各部門領導、各級公務員、各行各業人群,大中學校學生、領導、教師、職工乃至全體居民均要普遍知曉有關信息,從而提高警覺性,提高全民的防護意識。
對於大、中學生,要把預防、控製艾滋病健康教育與學校的性生理、心理、道德倫理教育結合起來。教育青少年端正性觀念,避免婚前性行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學知識保護自身的健康。
(2)治“標”措施
治標的重點要放在那些靜脈吸毒(經血傳播)和賣淫嫖娼(經性傳播)等具有髙風險行為的人群。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由高風險人群向全人群蔓延。開展降低危險行為的幹預手段,如在賣淫嫖娼者中大力推廣使用避孕套等。
2.消除社會歧視
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一項重要的人權內容,也是一項技術上的正確策略。歧視應視為一種社會性危險因素,也不符合公共衛生原則。社會歧視使人們增加暴露的機會,僅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由於羞於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性行為,害怕受到歧視和羞辱,因而可能采取過激行為或隱匿病情,使醫療衛生工作者或社會其他人員難以發現和采取適當的隔離措施,造成對社會的更大危害。
喚起全社會對艾滋病的重視,要求個人、家庭、政府、國際社會行動起來,共同承擔對文滋病的責任,而不應把責任歸咎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個人。隻有社會共同參與並創造社會成員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環境,才有利於改變人們的行為,遏止艾滋病的進一步蔓延。要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給他們以就業、人學、居住、參與醫療保險、社會福利以及旅遊、移居等其他居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以及經濟、情感等各方麵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