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創新並不難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如今大多數企業為了管理,將績效考核作為員工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少設計主管都提到,搞創新對績效沒有貢獻,員工不願意在不體現績效的工作上花費時間,而項目主管也不願意讓人員把時間浪費在與項目無關的工作上。一方麵,在即將關閉屏幕背光時,打開攝像頭檢測用戶此刻是否正在注視屏幕,如果判斷為是,那麼就自動將關閉背光的時間延長一個周期。這個創新很小,用戶甚至根本意識不到,但它卻徹底改變了閱讀體驗。類似這樣的微創新雖然不是革命性的,但卻切切實實影響著用戶體驗、傳遞著產品的溫度,也體現出創新的價值。當然,僅靠微創新是不夠的,但從創新意識和創新文化建設的角度出發,本土企業需要更多地思考產品上的微創新,以便為將來的革命性創新打下基礎。
擺脫創新無力症
我聽到過很多有用的概念,每當我對著這些概念說“No”的時候,會看到提出者眼中的失落。軍隊裏不乏強壯的士兵,但如果他們不懂得戰鬥,便無法形成軍隊的戰鬥力。同樣的道理,一個產品僅僅有用是不夠的,它還必須能為企業帶來價值。不誇張地說,任何一個想法總能找到能夠認同其價值的用戶,但如果不加以控製,生產出的必然是功能臃腫的無價值產品。
在內部的創新文化形成之前,沒有必要把創新完全局限於企業內部。開發可以借力開源項目,設計可以借力參與式設計,產品也可以尋求谘詢顧問的幫助。開放是大勢所趨,創新也不需要排斥開放。長期被口頭消費的用戶研究其實應該扮演創新的源頭,通過聆聽社會、用戶、市場的聲音,洞察創新的機會與方向,推動各個職能部門在基礎上的創新。
此外,不少企業認為將蘋果公司作為榜樣,就是營造創新文化。殊不知,蘋果公司的模式不可複製。喬布斯以個人為核心塑造的創新文化,在沒有了他以後已被極大弱化。蘋果的文化是大師的文化,這對於國內企業還不適用,企業應該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融入創新的血液,走自己的創新之路。
我認為要從創新無力症中擺脫出來,塑造良性的創新文化,企業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1、重新設計產品流程,讓研究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持續提升研究團隊的專業能力,從而擔負起創新引擎的作用,引導各個職能團隊在研究洞察所指出的方向上開展創新。
2、訓練創新思維方法,讓創新成為日常工作的自然思考。在團隊的績效考核中加入對創新成果的要求,以團隊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開展創新,既緩解個人壓力又在創新中體現團隊協作。
3、提供多方配套資源,讓創意可以快速獲得產品、技術、設計等多方麵的評估,從而及時將好創意進一步發展為產品上的創新。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創新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