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 “做掉”萬達百貨(2 / 3)

電商是不是電傷?

截至2015年7月,全國共有90多家萬達百貨。然而與其擴張速度相反的,是其經營狀況:一半以上萬達百貨處於虧損狀態。公開資料顯示,萬達百貨去年完成收入154、9億元,同比增長39%,隻完成調整後計劃的91%。此外,萬達百貨淨利潤增虧7%,虧損不斷擴大,“止損”成為當務之急。在購物中心去百貨化趨勢愈演愈烈時,已完成曆史使命的萬達百貨從萬達廣場離去或許成為了它最佳的選擇。

如今,“百貨業日漸式微是因為電商的發展”這一說法甚囂塵上,萬達百貨的關閉受電商影響也有一定道理。然而百貨業的負增長真的純粹隻是因為電商的衝擊嗎?

雖然電商發展確實非常迅猛,但是在2013年淘寶商城更名、京東商城大力全品類擴張之前,電商基本上隻是假貨、尾貨的代名詞。而且在整體占比不到10%的電商銷售額占全國零售總額的比例裏,真正對傳統百貨業有威脅的比例估計不足1%,畢竟線下百貨業客單價在500元以上的是主力消費產品,而電商的整體平均客單價一直在100元左右徘徊。

在商業模式本身沒有過多創新的情況下,為了配合萬達廣場的快速擴張,萬達百貨承擔了重要的曆史使命。在同樣快速擴張的情況下,作為百貨業的一員,萬達百貨很難做到精細化、差異化和區域化運營,更別提百貨業最擅長的高黏性的會員管理體製的建立。一是品牌沒有吸引力;二是會員管理跟不上,黏性不強;三是商業模式無創新。這樣一來,其實不需要電商的衝擊,萬達百貨想要獲得快速的利潤增長,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萬達百貨雖一直想要走出萬達廣場向其他購物中心擴張,但卻難以被接受,關閉和調整門店也算是意料之中。

在萬達廣場的快速擴張中,萬達百貨起到的作用就是延緩大麵積的百貨類品牌商家的招租壓力,可是麵臨的卻是增長乏力和持續虧損的困境。如果不將電商和百貨品類的經營結合,萬達百貨的調整很難起到預期效果。

目前百貨品類基本上已經全部成為兩大電商集團——阿裏巴巴和京東(或騰訊)的主戰場,未來五年會加快蠶食百貨品類。就算是萬達百貨引入品牌集合店形式,都無法阻擋百貨品類在線上消費越來越高的占比,這樣的趨勢使得線下無論怎麼調整,仍然很難達到萬達百貨想通過線下調整在百貨品類獲得盈利的預期,如果是這樣,那麼電商將成為萬達的“電傷”!

出路在哪兒?

如果換成O2O服務為王的思路,在線下百貨店變成純粹的體驗店之前,若能與電商高度結合,或許也會有新的發展。9月6日,蘇寧雲商和萬達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蘇寧易購、蘇寧雲店等一係列商業品牌將入駐萬達廣場,首批合作項目達40家。這或許是萬達走向O2O的又一大步。

至於“萬達+騰訊+百度”合資的飛凡網能不能繼續再發展或者並入蘇寧易購或天貓,從商業競爭和合作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可能,畢竟滴滴和快的、優酷和土豆都合並了,商業社會沒有什麼不可能;二是哪怕不可能,對於萬達來說,目前飛凡網的投入也是非常小的,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備份並不吃虧。

接下來萬達百貨的商業模式會如何調整,先做三點大膽猜想:

1、萬達百貨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招商進來的以“買手製”模式為主的集合店。像屈臣氏的化妝品集合店、好孩子等母嬰集合店,以及其他類型集合店等。如:多品牌集合店,代表性品牌I、T、retrogallery;精品集合店,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NewYork;生活方式類集合店,代表性品牌DoverStreetMarket、Colette;百貨式多品牌集合店,代表性品牌連卡佛、NOVO……它們以混業經營的方式和其他獨立品牌店合理布局在萬達廣場的不同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