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觀勝表示,盧敏放長期駐紮外資企業,對雅士利現有的渠道變革能否把握住,還值得觀望。不過從他對雅士利的調整來看,並無亮點,市場鋪得有點亂。
筆者注意到,盧敏放空降雅士利後,經營團隊人員流失嚴重,經銷商策略變化巨大,整個公司的營銷體係都發生了劇烈陣痛,而這種陣痛仍在持續。今年1——6月,雅士利的業績陷入低穀,很多高管連續幾個月都拿不到獎金。如果沒有好的措施,不出兩年,這種陣痛將把企業逼上絕路。最初,把多美滋的管理層轉移到雅士利,是想對企業進行改良,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過長的整合陣痛意味著改良遇到了阻力,也意味著產品在市場上很難有更好的表現。
當然也有人認為,盧敏放比較熟悉多美滋,能根據問題準確出擊。雅士利收購多美滋後,給他一些時間,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新變化。總之,質疑聲遠超過認可聲,可見盧敏放的壓力確實不小。
客觀來說,蒙牛整合雅士利相對簡單一些,在團隊管理和企業文化等方麵的差異並不大。但蒙牛與多美滋在相關方麵的差異則要大很多。無論如何整合,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碰撞,這種碰撞的持續周期越長,整合成功的概率就越低。
品牌戰略困惑重重
有一個清晰的品牌戰略,是雅士利再度崛起的根基和保障。現實情況是,收購完多美滋後,蒙牛的奶粉品牌進一步豐富,但整合起來仍然麵臨很多問題。幾大品牌要做好準確的市場定位,產品與品牌要進行區隔,定位不清容易造成資源內耗。收購多美滋,從資本層麵來說,對蒙牛是利好消息,可以從輿論上提振消費者和經銷商的信心,提升企業形象,彰顯企業實力。對於頹勢的雅士利也有很大幫助。但如今的多美滋已遠不如從前,並非一個優良資產。多美滋曾是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龍頭,後來卻因“恒天然烏龍事件”和“第一口奶賄賂事件”而備受打擊,業績和口碑嚴重受損,成了達能的“包袱”。
以筆者的經驗看,雅士利既然全資控股多美滋,就會對其進行全力打造,潛心挖掘它的市場潛力。最終的品牌格局會是雅士利扮演中低端形象,與國產品牌爭奪中低端市場;多美滋扮演高端形象,搶占高端市場;至於施恩以什麼形象出現,中間變數很多,但最終也會以中高端形象存在。
這幾大品牌從市場定位到產品品牌都要進行區隔,定位不清晰容易造成資源內耗。雅士利是否會按筆者的推斷來發展,尚無定論。蒙牛的管理團隊複雜,也有可能會劍走偏鋒。
對於蒙牛來說,此次收購多美滋是動力還是阻力,還需要市場進一步驗證,而蒙牛的奶粉戰略布局顯然有“攤大餅”的嫌疑。
當多美滋的業績一路下滑且難以被“救活”時,對於達能來說,放棄是最好的選擇。值得關注的是,達能把多美滋賣給雅士利後,又增持雅士利的控股股東蒙牛,這是在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利用資本杠杆的英明之舉,未來全球乳業將形成一體化的新格局。
雅士利這個昔日在行業中排名前五的品牌,如今已逐漸下滑到了第九,甚至第十名,在國產奶粉中的排名也由過去的第一名掉至第五,甚至第六名。多美滋曾為達能在中國的奶粉業務貢獻了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如今卻被達能當做“包袱”甩出。雅士利收購多美滋後,在品牌操作上該如何投入與權衡?這裏我們還需提及一個雅士利不願麵對的施恩品牌,加上這個因素,雅士利的品牌戰略就更顯複雜了。這些戰略難題,決策起來可能很簡單,但每個決策一旦實施就不可逆。如果最終發現決策有誤,消費者不買賬,再進行調整則會困難重重。
以筆者的經驗看,雅士利既然全資控股多美滋,就會對其進行全力打造,潛心挖掘它的市場潛力。最終的品牌格局會是雅士利扮演中低端形象,與國產品牌爭奪中低端市場;多美滋扮演高端形象,搶占高端市場;至於施恩以什麼形象出現,中間變數很多,但最終也會以中高端形象存在。
這幾大品牌從市場定位到產品品牌都要進行區隔,定位不清晰容易造成資源內耗。雅士利是否會按筆者的推斷來發展,尚無定論。蒙牛的管理團隊複雜,也有可能會劍走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