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陶

快遞員輸入相關信息,將包裹放入箱內,關門。與此同時,速遞易將取件信息發給收件人,收件人取件時輸入驗證碼,即可拿走包裹。

這個場景的最早發生地是在成都,因為速遞易是一家成都公司“我來啦”的業務。而“我來啦”則屬於一家為銀行提供軟硬件服務的公司——三泰控股。

當速遞易已在全國鋪開的時候,我來到了它的發源地,拜會了它的創辦人。因為,我很好奇,在這個秋天裏,快遞員是不是也會把活著的大閘蟹放入那些鐵盒子裏。

電商催生智能快遞櫃

如果說電商是上半身,那麼物流就是下半身。上半身可以有無限的想象,去探索未知領域,而下半身則決定著想法能否落地以及執行。

也正因為此,長久以來,物流的“最後100米”成為整個電商行業都要麵對的難題,它不僅指離末端最後的距離,同時也是整個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最後100米做得不出色,前端的努力將大打折扣。

“2012年,我們在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研和技術分析後,才決定開展智能快遞箱業務,也就是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所熟悉的速遞易。”三泰控股副董事長、總經理陳延明對我說,“目前電商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快遞行業的高速增長。”

如果要用一件事來體現電商發展的火熱程度,非“雙十一”莫屬。2014年“雙十一”,馬雲一天就創造了571億元的成交額,與之對應的是快遞爆倉。當天,僅通過菜鳥物流處理的包裹量就累計達到2.78億個,這還不包括那些未及時發貨的訂單。未來8年,按照30%的增長率估計,快件數量將增長10倍,全國每天的快件數量約3億件。

但如此大規模的快件數量,作為連接用戶與電子商務平台的重要出口,快遞末端“配送、退貨、寄件”已經成為困擾電商和快遞業高速發展的短板。“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破解‘最後100米的困境’為契機,以智能快件箱為載體,在搶占移動互聯時代O2O電商線下入口和出口的同時,建設和運營一個‘24小時社會生活服務平台’。”

目前,智能快遞櫃正處於“跑馬圈地”的擴張階段,以社區網點為例,每個城市社區網點少則幾千個,多則幾萬個甚至幾十萬個,而每個社區網點又需根據規模大小擺放多台設備,成本投入可想而知。不過,速遞易采取的方式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即“先免費後收費”的模式。

在智能快遞櫃新落地的每個網點,速遞易對快遞員和用戶都有2——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當使用智能快遞櫃成為快遞員和用戶的習慣後,便開始收費。對於使用速遞易的快遞公司,速遞易會根據派件的大小、難度、距離等因素每單收取0.4——0.6元;對於取件用戶,從智能快遞櫃係統自動發出取件短信之後算起的24小時之內,取件免費。超過24小時,超出部分一般按照每天1元來計算。

強強聯合

從今年5月開始,速遞易陸續麵向快遞公司收費,然而此舉顯然動了同行的奶酪。數據顯示,2014年快遞業每單利潤在1元以下,2015年可能不到0.5元,甚至虧錢。如果額外支付0.4——0.6元/單的成本,實在難以消化。而快遞員派送一件包裹最多隻有1——2元的收入,速遞易的收費一時間引發廣大投遞員的不滿。其實不難理解,速遞易此時收費,無疑是火上澆油,再“扒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