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論:強迫症之謎
1.從美國電影《火柴人》說起
美國電影《火柴人》最初上映時間是2003年,由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所執導的一部喜劇片,片長116分鍾。此片也引發了心理學家和醫學界人士對強迫症的關注。
“火柴人”是一句美國俚語,指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一個厲害的火柴人,即使他手上隻有一盒火柴,都會有辦法用高明的騙術誇張火柴的效能,並且讓一堆人捧著現金搶著向他買火柴。影片中的主角羅伊是個專門騙人錢財的職業騙子,同時患有“強迫症”(強迫行為)與“廣場恐懼症”兩種精神性疾病。他的搭檔弗蘭克是個不拘小節而又野心勃勃的家夥,兩人一唱一和,聯手幹著小打小鬧的騙子行當,主要就是以形形色色令人心動的中獎為誘餌,將原價不到50美元的飲用水過濾裝置以免稅為條件,以700美元的價格推銷出去。
羅伊“工作”的時候,可謂沉著冷靜,巧舌如簧,應對自如,遊刃有餘,憑著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有好貪小便宜而又缺乏經驗的人上他的當,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但是一旦離開“職場”,羅伊就得靠著藥物來控製自己的精神狀態,除了去超市購物,他幾乎拒絕一切戶外活動,拒絕陽光,拒絕電視,拒絕一雙踩在地毯上的鞋,拒絕掉落在地毯上的任何肉眼可見的雜物,甚至拒絕一片漂浮在遊泳池中的枯葉。他容不下絲毫混亂,一切擺放都要求井然有序,連開關門窗都要連續三次;他不能置身於開放的空間裏,否則就會感覺錯亂,幾乎要崩潰,所以隻能像個“套中人”似的窩在房間或車子等密閉空間裏,偶爾出門就得戴上墨鏡,給世界“染”個色,他才感覺舒適些。
在充滿清潔劑氣味的房間裏,清澈明亮的玻璃窗門、光潔如鏡的燈台桌案和一塵不染的地毯,毛式膠木唱片裏流淌出的爵士樂和幾瓶普通而有奇效的藥物,成為羅伊無中生有、天花亂墜的騙子生涯和“良知”未泯的內心世界之間不可缺失的平衡點。
一次意外的失手,打翻了羅伊賴以控製症狀的藥瓶,也打碎了他賴以維持平衡的心理支柱。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羅伊沒日沒夜地大肆打掃房間,直至每個角落都鋥鋥發亮,自己也精疲力竭了,他才得以坐下來,欣賞並檢閱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在弗蘭克的引介下,他去見了一位心理醫生,希望獲得藥物,恢複從前有條不紊的生活秩序。
我們來看看影片中羅伊的幾個強迫症狀的表現片段。片斷一:寬敞舒適的客廳裏整潔得如同五星級賓館的客房,寬大的玻璃門被百葉窗遮得嚴嚴實實,令室外燦爛的陽光望而卻步。主人公羅伊走到窗前,輕輕掀起一葉簾子,一臉嚴肅,用他那挑剔的眼神巡視了一下正對著窗門的遊泳池,池水湛藍清澈,在陽光下波光靈動,他滿意地回轉身。羅伊在柔軟的地毯上每走幾步,就彎腰輕輕地撚起一點散落的灰塵,臉上是不滿的神情。之後繼續到各個房間一一檢查,每開或關一次門,都要連續動作三遍,口裏數著“一、二、三”。檢查完畢後,他“仔細”地穿上永遠是熠熠發亮的皮鞋。最後來到廚房,洗手並用紙巾反複地擦幹淨後,從壁櫥裏拿出一瓶藥,吞下一顆。一切就緒之後,該出門了,臨走時,羅伊又不放心地回身探視了一下各個房間,這才數著“一、二、三”關上房門,駕車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