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需要怎樣的情商?(1 / 1)

我們需要怎樣的情商?

文|王華玉

這個5月,有兩則與年輕人有關的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5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天津和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座談時談論“情商”,指出“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二是次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莫讓青春染暮氣》,對當下年輕人身未老心先衰的現象提出批評和警示。

總書記和年輕人談情商,旋即引發媒體解讀,一例是驚異和讚譽,如“顛破了公眾的習慣認知”,“是開明坦誠作風的體現”,雲雲。必須承認,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官員考察調研談話的“假大空”套路相比,習近平的談話的確讓人耳目一新,它彰顯了我們的高層領導務實求真,更注重從內心世界去體察民情、體貼民心的新氣象,用一句坊間語言表述就是,越來越“講人話”了。

但話說回來,輿論的“驚異”也讓我很感驚異。情商,本是個心理科學的概念,意指情緒智力,主要包括5個領域:了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隻要是個正常人,就必然會重視和正視它。但從現實來看,人們對情商的認識和理解,已經窄化為了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這兩點。善於察言觀色,精於拉關係,會“來事”,就是情商高。某種程度而言,情商被異化為了一種潛規則、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智力和伎倆。也因此,總書記竟然也和年輕人談情商,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其實,就情商的內涵來說,除了人際溝通,更重要的是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

但悲催的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三個哲學命題在這一代年輕人心中已經極端簡單化、庸俗化了。他們的追求隻剩下當官和發財這兩樣“豬欄式理想”,他們的痛苦似乎隻來自“月光”和“蝸居”。什麼家國情懷,什麼功業抱負,他們才不關心呢!當這些“理想”受挫時,他們就大歎“老了”“心好累”,一股暮氣遽然而生。

1980年代,《中國青年》雜誌刊登了一位年輕讀者的來信——《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討論。曩時,“潘曉”們因人生理想難以實現、為國爭光缺乏途徑,勇敢地站出來訴說自己的困惑,請大家共同尋找出路,體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的良好情商。而現在的年輕人遇到不順心,卻像鴕鳥一樣把腦袋埋起來,顧影自憐,自歎衰老,其情商能打多少分呢?看來,總書記談情商,決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有所指向的。

青春染上暮氣,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不承認這一點,也是情商低的表現。但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是烏托邦,勇敢的人,總是要“踏著鐵蒺藜向前進”的!

我們更希望,不單是年輕人,而是這個國度上的所有人,都多去了解、管理、激勵自我的情緒,也認清和尊重他人的情緒,少一點指責和攻訐,多一些溝通和理解,共同構築一個高情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