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人為了社交特地擦亮了皮鞋,穿上一塵不染的漂亮衣服,企圖維持自己的自尊並爭取旁人對他的尊敬,但他卻沒有企圖擦亮他的詞彙,說出毫無瑕疵的句子,那等於不斷而且準確地向這個世界宣示,他不是一個真正有文化修養的人。
艾略特博士在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三分之一世紀之後宣稱:“我認為,在一位淑女與紳士的教育中,隻有一項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確而優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國語言。”這是一句意義深遠的聲明,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總而言之,在社交活動中,要想擁有優雅的談吐,必須做好語言儲備,對自己所要說的內容了然於胸。有了這樣的資本,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有說服力的語言,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就會永遠占據主動,成為一個社交高手。
第五節 如何摸透對方的心思
我們需要細心領悟與揣摩“弦外之音”,體會不出“弦外之音”的人會被視為智力低下的愚蠢之人。中國人語言的精深,全在“弦外之音”上。
察言觀色才能脫穎而出
要想摸透對方的心思,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是察言觀色,就是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揣摩別人的心思。中國人的普遍特點是含蓄,特別是在講話的時候,要表達什麼意圖不會直接說出,而是迂回委婉地講出。聽話人需要細心領悟與揣摩“弦外之音”。中國人語言的精深,全在“弦外之音”上。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如果對方是在炫耀他那光榮的過去,這時候你就要留心了,因為此時他心裏正在期待著你的誇獎,所以,隻要是認為值得或應該誇獎的,你不妨就誇獎他一下。當對方在顯示他的博學或機智的時候也是一樣,你也應該誇獎他,這樣你一定能獲得他的好感。
清朝的巨貪和珅,就是深諳此道的高手。和珅9歲就無父無母,但他考入了京城最好的學校鹹安宮官學讀書,在這所“貴族學校”受盡欺辱,但那時他十分努力,刻苦學習漢人著作。另外他還學會了敏銳的洞察力和諂媚討好的手段,一有機會就細心觀察老師們的舉止言行,努力發掘他們內心的秘密,這些老師表麵道貌岸然,才高八鬥,可骨子裏卻是一樣委瑣、狹隘,他們之間互相瞧不起,對下幸災樂禍,對上曲意逢迎,溜須拍馬。他學習察言觀色、諂媚拍馬的功夫,希望改變所處的地位。
和珅的發跡很有些戲劇性:一天,乾隆皇帝外出狩獵,倉促間命令下麵準備黃龍傘蓋卻沒能辦到,乾隆頓時火冒三丈,喝問道:“這是何人所為?”皇帝發怒,非同小可,眾位官員不知所措,而和珅卻應聲答道:“是典守者不能辭其責!”他聲音洪亮,口齒清晰,語言幹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宇不凡,乾隆不禁更為驚異,問其出身,雖然學識不高,但畢竟乃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也屬鳳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視文化,尤重四書五經,對一些讀過四書五經的滿族生員,當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問起四書五經的內容來。
這和珅原本就不是泛泛之輩,對四書五經也是精讀熟記,對答如流。至此,和珅進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從此和珅官運亨通,青雲直上。
和珅在乾隆麵前巧妙運用了幾句話,便官運亨通,不可一世,充分發揮他懂察言觀色、善於溝通的能力。事實上,和珅很會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乾隆帝喜歡書畫,和珅就下功夫練習書畫,並取得了極高的造詣。乾隆帝喜歡別人奉承,和珅就每天在乾隆麵前說好話。和珅後來就憑著一套察言觀色的本事和精明老練的言談,才贏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最終飛黃騰達,權傾朝野的。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台灣興兵起義,鎮壓的清軍屢屢受挫,乾隆大為惱火,要禦駕親征。和珅當然知道乾隆不過是一時氣惱的緣故,並不是真正要親征,而且萬一有個閃失誰也擔不起,於是就得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親征。和珅說:“台灣戰勢不利有其深刻的原因,皇上對老百姓多好啊,輕徭薄賦,人頭稅都不征了,隻征一點的地稅,哪有您這麼好的皇上?台灣人民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麼原因呢?這是領導者的責任,您派去管理台灣的人沒有把您的恩德帶到台灣,問題就在這裏。所以依奴才愚見,應做兩手準備:一是繼續用兵;二是換台灣的官員,把您的仁德帶給台灣人。”乾隆聽了龍顏大悅,立刻派人這麼做了。和珅知道乾隆的脾氣,知道他的話外音,當然就能夠對症下藥。這幾句話一是阻止了乾隆親征的打算,二是誇了乾隆的功德,三指出了破敵的方略,乾隆當然願意偏寵這樣的人。
捕捉有效信息自然手到擒來
要摸透對方的心思,在交往的同時,一定要仔細地觀察你的談話對象。你要有非常敏銳的觸覺,從對方言行舉止中,準確捕捉需要的信息。
齊王的王後去世時,後宮10位齊王寵愛的嬪妃,其中必有一位會繼任王後,但究竟是哪一位,齊王並不做明確的表示。
身為宰相的田嬰於是開始動腦筋。他認為:如果能確定哪一位是齊王最寵愛的妃子,然後加以推薦,定能博得齊王的歡心,並且對他備加信賴;同時,新後也會對他另眼相看。可是,萬一弄錯的話,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須想個辦法,試探一下齊王的心思,以得到有效的信息。
於是田嬰命工人趕緊打造10副耳環,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別精巧美麗。田嬰把這10副耳環獻給齊王,齊王於是分別賞賜給10位寵妃。次日,田嬰再拜時,發現齊王的愛妃之中,有一位戴著那副特別美麗的耳環。毫無疑問,不久之後新繼任的王後,確實就是當日田嬰所斷定而推薦的那位妃子。
雖然處於亂世,上有君王,但是對於洞察君王心思,田嬰卻非常老道,這正是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沒有被卷進爭奪王位的旋渦,反而能夠經曆三朝,任宰相職位達十餘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最後田嬰告老還鄉,封於薛國之地,安享餘年。
第六節 怎樣才能說出對方想說的話
對說話的對象進行一些基本的了解,說出對方想說的話,才能開始進行對話和交流,也隻有這樣,交流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做足功課才能胸有成竹
說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說就說,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甚至有的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根本就不經過大腦的思考,這樣,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因此,說話之前還是要有所準備,根據說話的對象及他的閱曆、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他的愛好、生活習性等,都要進行一些基本的了解,說出對方想說的話,才能開始進行對話和交流,也隻有這樣,交流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曆史上的很多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是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說話前準備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說話之前要是沒有準備,就像麵臨一場考試而沒有準備一樣,將會變得很被動,結果也將是對自己很不利。在與陌生人接觸的過程中,有人誇張地把這種社交場形容為“戰場”,要想成功地取得戰鬥的勝利,就必須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清朝的大臣盛宣懷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盛宣懷是晚清的一位大臣,他剛上任在拜見陌生的上級時,就非常注意了解對方的有關情況,一直在準備著和這個上級的對話。有一次,機會終於來了。在李蓮英的保薦下,他的陌生的上級醇親王終於決定接見這個下級,並且還特地在宣武門內太平湖的府邸專門設宴接見他,順便向他垂詢有關電報的事宜。盛宣懷雖然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醇親王,但與醇親王的門客“張師爺”卻過從甚密,平常盛宣懷就從他那裏了解到關於醇親王的兩個方麵的情況:第一個就是醇親王跟恭親王不同,當時正是西洋學在中國開始盛行的時候,恭親王認為中國必須要跟西洋學習才能壯大自己的實力,可是醇親王則不同,他不認為中國人就比洋人差,因此在對待外國文化的態度上,醇親王就是一個十足的保守派;第二個就是醇親王雖然好武,但自認為書讀得不少,也頗具文采,經常在很多場合炫耀他的文采。盛宣懷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後,就迅速到身為帝師的工部尚書翁同和那裏抄了一些醇親王的詩稿,念熟了其中比較好的幾首,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還不夠,為了能讓醇親王第一次接見就在他心目中留下自己的好印象,盛宣懷還做了很多準備。比如說盛宣懷還從醇親王的詩中悟出了些醇親王的心思,俗話說“文如其人”,這在和醇親王的對話中將會有著很大的用處,以防自己說了對方不愛聽的話,那前麵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費了。在準備好這些之後,盛宣懷就胸有成竹地前來謁見他那未見過麵的上級醇親王。
一切都很順利,盛宣懷對醇親王的話基本上是有問必答,並且句句說到了他的心坎上,當他們談到電報這一名詞的時候,醇親王假裝問盛宣懷:“那電報到底是怎麼回事?”
盛宣懷對此早有準備,他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回王爺的話。電報本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親王聽他竟然還能引用嶽武穆的話,立刻就來了興趣,同時對他這個下級也不免另眼相看,便問到:“你也讀過兵書?”盛宣懷並沒有因為上級的這種問話而變得驕縱起來,他還是那種謙虛的態度:“在王爺麵前,怎麼敢說讀過兵書?英法內犯,文宗顯皇帝西守狩,憂國憂民,竟至於駕崩。那時如果不是王爺神武,力擒三凶,大局也就真的不堪設想了。”盛宣懷在自謙的時候也不忘誇獎上級一番,這種時機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盛宣懷略停了一下又說:“那時有血氣的人,誰不想洗雪國恥,宣懷也就是在那時候,自不量力,看過一兩部兵書。”
盛宣懷真是三句話不離醇親王的“本行”,這也看出他在和醇親王對話之前確實花了一點功夫的,也是著實做了一番的準備。
醇親王是盛宣懷的上級,無疑他的接見直接會關係到盛宣懷的前途與命運,因此,盛宣懷能花不少的工夫來打探醇親王的情況,甚至在見麵之前就對他的喜好、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這無疑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拜謁之時,盛宣懷句句話說在醇親王的心坎兒上,使他覺得這個人很合自己的胃口,於是很快對他委以重任,最終盛宣懷的未雨綢繆幫了自己的忙。
盛宣懷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的聰明不僅表現在他會溜須拍馬上麵,更重要的是他能知道怎麼樣拍馬既能得到好處,又不至於把馬給驚了,要做到這樣,就得對這匹馬有一個全麵的了解,這就是準備。
用心對待才能命中目標
(1)了解情況。也就是了解對方的—些生活經曆和生活狀況,以便在說話交流中能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去。
一般在這些應酬當中,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生活願望和生活觀點,交談能否融洽則在於你話題的選擇,對什麼樣的人就得選擇什麼樣的話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基本生活都有困難的人,如果你在那裏大吹特吹打高爾夫球或是環球旅遊的樂趣,那他肯定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甚至是厭惡這個話題,轉而開始厭惡你這個人;但是相反,如果你告訴他—條快速致富的門路,不用你說下去,他也會提問的,因為這正是他所關心的。也就是說在交流時要關注對方所關注的話題,而不是你所關注的話題。
(2)積累經驗。了解完了一個人並不是就完成了準備工作,其實還差得很遠。一般人都知道在談話中,經驗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應酬的話題和場麵,就必須具有一定的應酬經驗,否則就會出現冷場或者很尷尬的局麵。那麼這些經驗是怎麼有的呢?那就得靠積累。在和對方交談的時候,你就得刻意地去觀察對方是怎樣將這些話題連成一串的,不至於出現冷場或者是尷尬的局麵,這個時候你就得學習積累,以便在自己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能輕鬆應對。
(3)區別對待。最後一點就是對不同的人要進行區別對待,所謂不同的人就是不同性格的人,和不同性格的人交流你就得有不同的態度和表現。因此,在和對方交談之前就應清楚對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比如說對方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那麼他們就易於“喜形於色”,你就能很清楚地從他們的臉上判斷出他們的心理,根據這些你再進行話題的調整或者是語氣的調整,就能和他輕鬆地交流,侃侃而談;而如果對方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那就是相反了,因為性格內向的人一般都“沉默寡言”,對於這樣的人就必須用另外一種態度了,比如說循循善誘,另外還要注意委言婉語,不能像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樣說大話、開一些不入流的玩笑。
第七節 怎樣讚美更得人心
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都希望在別人眼裏充滿讚美的意味,希望自己聽到的是讚美的話語,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別人也是渴望我們讚美的。
恰到好處地讚美別人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句話:“一個說話得人心的人,別人對他的評價,往往超過他的真實才華。”這句話正說明了得人心的說話方式多麼受歡迎。而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得人心的話,首當其衝是讚美的話。
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語一句六月寒。”如果恰到好處地讚美別人,那一定會使雙方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這好的開頭,也會很快引出好的結果。
還記得你第一次受到讚美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那時是怎樣興奮的感覺嗎?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慢慢長大了,也許我們已經不再會為別人的一句讚美而高興得難以自製。但是聽到被別人讚美的美妙感覺,卻是依舊和從前一樣美好,能夠讓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麵對任何的事或者物,對自己更有信心。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都希望在別人眼裏充滿讚美的意味,希望自己聽到的是讚美的話語,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別人也是渴望我們讚美的。因此,學會讚美別人時常會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法寶。
讚美當然也並非沒有原則,讚美也要有一定的度,大體要和事實相符。假如一個長得很醜的人你硬說他很俊,豈不是寒磣人,一個思想畏縮之人,你說他高尚,豈不是諷刺嗎?所以,我們的讚美要得體才行。那麼,得體的讚美之話該從何說起呢?
(1)結合實際的讚美。在讚美的時候,人人都有自動把局部誇大為整體的特點,因此讚美的時候隻要從某個局部、某件具體的事情入手就可以了,其他的工作對方會自動完成,而且局部、具體的讚美會顯得更真誠、更可信。比如某人工作出色,那麼表揚的時候也要指向具體的事情,“小王在接待事宜上表現出色”,而不是泛泛而談。
(2)欲揚先抑的讚美。在讚美別人的時候不要隻是一味地使用平鋪直敘,那樣效果不會太明顯。如果能夠適當地嚐試采取從否定到肯定的讚美方法,也許效果會好得多。如一般的評價是“我像佩服別人一樣佩服你”,從否定到肯定的評價則是“我很少佩服別人,你是例外”或者“以前我隻佩服過兩個人,不過現在已經變為三個人了”。
(3)添加真實感受的讚美。在讚美別人的時候,怎樣的讚美才不會給人虛假和牽強的感覺呢?那就是要把對對方的情感感受和自己的真實情感體驗帶進去,也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最重要的是還要符合當時的場景。還要注意用詞要得當,注意觀察對方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如果對方恰逢情緒特別低落,或者有其他不順心的事情時,過分的讚美往往讓對方覺得不真實,所以一定要注重對方的感受,一定要適可而止。
(4)憑著感覺讚美。每個人感覺都很靈敏,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身邊的人,也能同時感受到對方的感覺。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恰到好處地把它運用在讚美中。如果我們既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又時常會去讚美別人,相信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用間接讚美來達成目的
當事人不在場時的讚美,是間接讚美的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有時比當麵讚美所起的作用更大。通常來講,背後的讚美都能傳達到本人,這除了能起到讚美的激勵作用,更能讓被讚美者感到你對他的讚美是誠摯的,因而更能加強讚美的效果。一旦他間接地知道了你的讚美,肯定會對你心存感激的,在感情上也會和你更近一層,你們的溝通也就會更加有成效。
間接讚美還有一種是用別人的話來讚美對方。《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把這種間接讚美的話練得爐火純青。
韋小寶道:“他們說天下老百姓都知道,皇上年紀雖然不大,但是聖明無比,是幾千年來少有的好皇帝,他們便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加害皇上……”
聽說百姓頌揚自己是幾千年少有的好皇帝,康熙不由得大悅,微笑道:“我也沒行過什麼惠民的仁政,‘聖明無比’雲雲,是你杜撰出來的吧?”
韋小寶道:“不,不!是他們親口說的,大家都說鼇拜這大奸臣害良民,老百姓恨他恨到了骨頭裏。皇上一上來就把他殺了,那是大大的好事。他們恭維你是什麼鳥生,又是什麼魚湯,奴才也不大懂,想來總是好話,聽著可開心得緊。”
康熙一怔,隨即明白,哈哈大笑,道:“原來是堯舜禹湯,你爺爺的,什麼鳥生魚湯!”他想堯舜禹湯的恭維,韋小寶決對不會捏造出,自不會假。哪知道韋小寶這“堯舜禹湯”是從說書先生那裏聽來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認為要取得上級對自己的好感,隻有不失時機地表達自己的讚語,還有人幹脆把別人拍領導的話當作為自己的話說出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得出,上級固然想知道自己在個別下屬心目中的形象,但他更關注的是自己在大家或公眾心目中的聲譽。
一個人的讚揚隻能代表稱讚者本身的看法,這種看法隻能是個別的。一般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即一個人說好不算好,兩個人說好也不算好,隻有大家說好才算好。
高明的稱讚要加上公眾的語言,以公眾的目光來稱讚領導,並把自己的讚美融於其中,這樣的稱讚才能讓人更易於接受。
第八節 如何讓安慰恰到好處
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人不僅自己需要堅強起來,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安慰。親切的安慰就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
帶著同情心說話
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逆境往往多於順境。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人不僅自己需要堅強起來,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安慰。親切的安慰就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如果周圍的人遇到了什麼挫折和不幸,我們懷著同情心,真誠地給以安慰,就可以讓他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心,這樣就能減輕一些他內心的痛苦。
比如鄰居的孩子高考沒有考好,她心情的懊喪和苦惱是可想而知的。在此時你如果抱著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勸導她說:“我也經曆過這樣的挫折,所以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不過,花落自有花開時,誰能說沒考上太學就前途無望了呢!”或者說:“這次高考標準太嚴,所以沒有被錄取的比較多,不是成績差了多少。再說下次還可以再考,就是不上大學也可以自學成才,何必為這苦惱呢?”這樣,她的心裏可能就會好受很多。挫折和不幸容易使人灰心喪氣,看不到光明和幸福的前景。因而,使“苦惱人”看到前程的光明,正是解脫他們苦惱的最根本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