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推銷員也是一邊演示一邊說,但是他的一番話說得很有餘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學性,襪子怎麼會燒不著呢?我隻是證明它的透氣性好,它也並不是穿不破,就是鋼也會磨損的。”這番介紹沒有給天性愛挑刺的顧客留下可乘之機。接下來,他一邊給大家傳看襪子,一邊講解促銷的優惠價格,銷售業績明顯好於前一位推銷員。
對於說不能太絕對這一點,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有一段很實用的道理:“我在約束我自己的言行的時候,在使我日趨合乎情理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言行約束檢查表。當初那張表上隻列著十二項美德,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說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我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到這位友人給我這難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識並想到這樣會足以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後我在表上特別注意到列出‘虛心’一項,專門注意。我所說的話,一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傷害別人情感的,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說話和事業的關係,是成功與失敗的關係。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取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支持、別人的讚賞。”
說話有餘地避免留口實
說話時,如果說得太滿而最後辦不到,就會給別人留下口實。因此,在談話時,要記住話不要說得太滿,給自己留出回旋的餘地。
王某是某企業的副總,在一次聚會上,他聽到朋友李某說自己的表弟畢業快一年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拍著胸脯說:我們公司的公關部正缺人,讓你表弟來我們公司吧!李某一聽非常感激,王某很得意,又接著說:“這事包在我身上了,叫你表弟放心吧!”李某一見王某這麼有把握,馬上打電話叫表弟來見麵。等王某見到李某的表弟時,又為難起來:“何必這麼著急呢?我回去跟人事部商量一下再說吧,畢竟招聘是人事部說了算。”李某聽完瞪了王某一眼,拉著表弟就走了。
王某一開始就不應該把話說得太滿,而且大包大攬,拍著胸脯表態,給了朋友很大的希望,最後又狠狠打擊一下,自然會引來招來朋友的反感,對自己自然沒有任何益處。
在談判場合,我們更不能把話說得絕對,要留出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對方周旋。1949年,國共談判時,毛澤東分別接見了一些國民黨政府代表,當劉裴和毛澤東談起共同關心的問題時,表現出對於和談的前景尚有懷疑,就試探著問毛澤東:
“您會打麻將嗎?”
“曉得些,曉得些。”毛澤東回答道。
“您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
“平和,隻要平和就好了。”毛澤東聽出了劉裴話中有話,笑著回答道。
在這裏,我們聽到了毛澤東使用一連串模糊語言,既顯得彬彬有禮、十分中肯,又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這些話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一旦發現形勢不對,又可及時撤回,讓自己始終都能處於主動地位。
我們在談話時時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給自己留餘地,這好比在戰場上一樣,使自己可進可退,將來如果出現話不逢時,可以從容自如地收場。雖說未必就是戰無不勝,但也不會出現一敗塗地的現象。
第五節 怎樣說話避免誤會
交談時要周密安排對話,前後關聯,不要一時興起,忘了斟酌語句是否含有歧義,造成誤會收場。
把話說全很重要
從前,有個國王讓使臣給鄰國的國王捎去一個口信:“給我送一頭黑尾巴的蘭豬來,要不然……”話沒說完就讓使臣走了。鄰國國王聽完口信,就說道:“我沒有這樣的豬,如果我有的話……”同樣沒有說出下麵的話就讓打發使臣回去了。那國王聽後頓時大發雷霆,立即宣布對鄰國開戰。戰爭持續了數個月,最後兩國國王終於同意坐下來談判。
在談判桌上,鄰國國王先問道:“您說:‘給我送一頭黑尾巴的蘭豬,要不然……’這是什麼意思?”
那國王回答說:“很清楚,我是說一頭黑尾巴的蘭豬,要不然其他顏色也可以。現在該我問你了,你說我沒有,如果我有的話……這是什麼意思?”
“我的意思很簡單,我是說要是我有的話,我當然會送去的。”
“哎呀,瞧,我們說話多麼糊塗呀!”兩個人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喊道。
於是雙方講和了。後來,這個故事被寫進了兩國的史書裏,作為對後人的告誡的話:話一定要說得明白完整,避免用歧義語氣的詞。
顯然,兩國的國王都是急性子,或者都是懶人,明明可以好好說清楚的話,偏偏留半句讓別人去猜,造成誤會也是咎由自取。
所以,在談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話說得全不全,意思是否明確,這樣才能確保對方順應我們原本的意圖行事,取得預期的談話效果。
有歧義的話容易得罪人
說出的話是否合適,能否取得意想中的最佳效果,有一部分取決於說話人用語的精確度。如果說話人在運用語言時沒有注意上下文的配合照應,那麼,聽話人就無法辨別說話人究竟表達了哪種思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歧義。因此,交談時要周密安排對話,前後關聯,不要一時興起,忘了斟酌語句是否含有歧義,造成誤會收場。
幾位“送溫暖”慰問團的幹部來看望一位退休老工人。一開始,談話的氣氛非常好。健壯的老人滿麵笑容。慰問團的幹部也是對老人尊敬有加,家常嘮得很順利:“您老的身子骨真是硬朗,今年高壽啦?”“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來稀,這裏就數您老最長壽吧?”“哪裏,張老三活到八十四啦!”“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亞軍呀。”“不過,張老三去年歸天了。”“那這回可輪到您老了。”談興正濃的老人聽了這句話,臉色陡變,全場氣氛一下子降到冰點。毛病就出在了“那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裏,輪到老人什麼呢?是輪到當“長壽冠軍”,還是輪到“歸天”呢?意思不清,可能說話的人意思指向前者,但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為後者。老人聽了這樣的話,能高興得起來嗎?沒有當場打人就不錯了。事後,那位幹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話讓老人產生了誤解,趕忙解釋。可是,這樣的局麵反而越描越黑,老人的臉一直拉得很長。
在公共汽車上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車時,行李超過規定標準應額外買票已是眾所周知,但外地人卻未必了解這一規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車後,因購買行李票同乘務員爭執起來。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責問乘務員道:“我坐火車走了幾千裏都沒因行李多交費,單就你這公共汽車就該多交費?什麼道理!”一句話一下子把乘務員已到了嘴邊的話給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駁。過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語道:“就這幫沒素質的外地人把北京給搞亂了。”誰知,這趟從北京站開出的公共汽車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這一句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乘客們紛紛質問乘務員:“我們這些外地人難道都沒買票?難道都不講道理?”這位老鄉初來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規矩還是他故意蠻橫無理?這位乘務員依照規章製度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本沒有什麼過錯,開始時她完全受大家支持,但她因反擊時語言的準確度沒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當中。這是我們在進行談話時應吸取的教訓,話語出口之前應該先掂量一下會不會造成誤解。否則,話語出口如覆水難收,後悔也來不及了。
說話不留神容易引起誤會
有一天,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聊天,其中一位姓王的小姐提起她昨天新配了一副眼鏡,於是拿出來讓大家看看她戴眼鏡好不好看。大家不願掃她的興,於是都說不錯。這時同事小張因此事聯想到一個笑話,便立刻說了出來:有一個老小姐走進皮鞋店,試穿了好幾雙鞋子,當鞋店老板蹲下來替她量腳的尺寸時,這位小姐是近視眼,看到老板光禿的頭,以為是自己的膝蓋露出來了,連忙用裙子將它蓋住,立刻她聽到了一聲悶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險絲又斷了”。
接著是一陣哄堂大笑。誰知以後竟從未見到王小姐戴過眼鏡,而且再也不和小張說話。其中原因可想而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小張想來,他隻是聯想到一則關於近視眼的笑話而已,可是在王小姐看來,是這樣:這人不但笑我戴眼鏡,還影射我是老小姐。
所以說話之前先想一想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像小張這樣說出的話嚴重地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引起王小姐的反感,還不如不說,如果他提前想到了這一點,也不會選擇把這個笑話說出來。
有位王小姐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生的工作,沒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被解雇了,就是因為她不小心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那天,王小姐剛上班,店裏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著酒水單去讓這三位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點的也是冰咖啡,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王小姐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就憑這一句話,老板當然會毫不客氣地炒了她的魷魚,因為這樣說話會被客人誤解,認為有的杯子是不幹淨的,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說話之前要仔細地思考,怎樣說出不讓人誤解的話。
第六節 含蓄的諷刺更有力度
如果運用含蓄諷刺的方式,讓對方自己領悟存在的問題,這樣心理“阻抗”要小得多,人際摩擦亦小得多。
含蓄的諷刺更有力度
有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得不斥責對方過分的舉動的時候,可是也會遇到對方毫不理會、依然我行我素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就讓人有點為難了,再更加嚴厲地指責,恐怕稍有不當就會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讓彼此下不來台。所以,應該設法讓他們願意,自動自發改正。這就需要培養自己諷刺的技巧。
曾任法國總統、世界聞名的戴高樂將軍也是一位諷刺高手。當時在戴高樂的內閣中,有一名遲到成癖的閣員。有一天,開內閣會議,這名閣員又遲到了。雖然該閣員有理由要說,但戴高樂卻斬釘截鐵地阻止了他,平靜地說:“不用說了,反正你遲不遲到,跟內閣會議無關。”據說從此以後該閣員再也不敢遲到了。
可能再也沒有話比這句更有諷刺力度了吧,它一下子讓那位經常喜歡遲到的閣員警醒,這句話包含著很多層意思,可以理解為他對內閣會議不重視,對戴高樂自己不尊重;他對內閣會議沒有什麼實質的貢獻,才能有限;戴高樂對他不器重,覺得有他沒他都一樣;以後他有可能被請出內閣會議……把這樣一句話應用到他身上,他遲到的現象,當然會馬上改正。
當然含蓄的諷刺跟講笑話是不同的。一般的笑話,或許會博人一笑,可是除了引人發笑之外,在說服、辯解上絲毫不會有效果。而含蓄的諷刺,在事後會讓聽者有如夢初醒的頓悟,警醒的作用不言而喻。
不管是在哪一個時代,指責別人總是一件很難的事,而現在的人對此好像感到特別棘手。現在的人很少有斥罵或指責別人的事,這就是一種證明。現在,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辦公室,那種直白、刺耳的怒罵聲已經是少之又少了。人們正朝著更文明、更有效的方式轉變。含蓄的諷刺之所以被人們熱衷,相信也是因為這個優勢。
用含蓄的語言表達不滿
在一家餐館裏,一位顧客正把飯中的沙子一粒一粒地揀出來擺放在桌子上。服務員見了不好意思地說:“淨是沙子吧?”顧客笑笑,搖搖頭說:“不,還有米飯。”這位顧客沒有直接批評飯的質量,而是通過一粒粒揀出沙子擺在桌上來吸引別人注意。當服務員說“淨是沙子”的時候,他再含蓄地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還有米飯”,通過否定的形式來肯定米飯中有沙子,就顯得非常含蓄,這樣既表達了自己對米飯中沙子過多的不滿,又不至於引起對方的反感。
當著眾人之麵赤裸裸地批評人家的不是,或者直白、單調地批評,揭人短處,不僅會引起別人的仇視,攻擊力度也不強。而且隻會一味地怒吼大罵,也太沒有情趣了。如果對方的惡行惡狀,實在令人不吐不快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含蓄地諷刺。
有一位顧客來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當滿杯賣給他。他喝完第二杯後,轉身問老板:“你一星期能賣多少桶啤酒?”
“35桶。”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說。
“那麼”,顧客說,“我倒想出一個能使你每星期賣掉70桶啤酒的方法。”
老板很驚訝,忙問:“什麼方法?”
“這很簡單,隻要你將每個杯子裏的啤酒裝滿就行了。”聰明的顧客開始的時候不露聲色,利用店主唯利是圖的心理,巧妙地設下一個圈套,讓老板不知不覺地鑽進去,然後出其不意地揭露了店主的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惡劣行徑,表達自己對這種做法的不滿。這種方式比起一般的斥責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
事實上,很多的辯論都是以含蓄致勝的。否則,出口的辯詞就會顯得平淡無奇,達不到效果。人們還多用含蓄的方式來揭露弊端、諷刺卑俗與愚蠢,不但不會鋒芒畢露,相反還會委婉地指出人們的缺點,讓人們在話語中領悟到自己的過錯,因為羞愧而悔改。
對特殊人物要含蓄諷諫
當你發現領導或長輩確實犯了錯誤,又不便直接指出時,借助含蓄語言可以起到諷諫、勸導的作用。
齊景公濫用酷刑,百姓怨聲載道。晏子一直想借機勸諫。一天,齊景公對晏子說:“先生的房子離集市太近,狹小潮濕,喧鬧又多塵土,我想給你換一處好房。”晏子推辭說:“離集市近,也有好處,買什麼東西出門就到,再說怎麼敢煩勞眾鄉裏幫我蓋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說:“你住得離集市近,那你了解市價行情嗎?”晏子點點頭。景公說:“那你說現在市場上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賤?”於是晏子趁機說:“踴貴履賤。”因為當時齊景公對百姓采用的懲戒方法就是砍掉雙腿,所以國內斷腿的人比較多,這樣市場上賣假腿的就很多。市場上假腿需求量增大而不斷漲價,而鞋卻十分便宜。齊景公從中意識到自己濫用刑罰的過錯,從此免了砍腿等多種酷刑。
為防止產生對方反感,造成情感疏遠,也為了讓對方接受勸諫,對一些特殊人物可采用含蓄諷諫的技巧。
誰都希望自己能夠勸服別人。但是,用大聲吼叫或急促說話的方式來降服對方,是很難成功的。因為當人在說服別人或對人提出異議時,往往會很衝動地把情感赤裸裸地表現出來,這樣的情感投射到對方身上,就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反而壞了事。如果運用含蓄的方式,讓對方自己領悟,改正起來就容易得多。
第七節 開玩笑不要過了頭
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但是,開玩笑的時候也要有個輕重,分寸適度,才不會適得其反。
開好玩笑能夠與人為善
俄國文學家契訶夫曾經說過:“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這樣的人即使額高七寸——聰明絕頂,也算不上真正有智慧。”
鋼琴家波奇一次在美國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時,發現全場有一半座位空著,他當時很失望。但是他最後還是大步走到台前,向聽眾表示謝意。並對聽眾說:“朋友們,我看到你們福林特這個城市的人們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二三個座位的票。”於是這半屋子聽眾放聲大笑,使勁兒鼓掌。波奇這句無傷大雅的玩笑話使他頃刻之間贏得了聽眾的同情與尊重。
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開好玩笑不僅給對方啟迪和愉快的精神享受,同時也是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在開玩笑時,要注意別損害別人的自尊心。別人的隱私、忌諱之處,別人的生理缺陷等都不要作為取笑的對象。有一則笑話是:三個斜眼的囚犯站在一個斜眼的法官麵前。法官怒視著第一個犯人厲聲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克蘭茨。”第二個囚犯答道。“我不是跟你說。”法官大怒。
“我什麼也沒有說呀!”第三個犯人大嚷道。
這則笑話雖然也能逗人一笑,但是顯得不厚道,別人笑過之後,就會以為說笑者思想格調低下,人品高尚者是不屑與之為伍的。所以最好選擇一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笑料。
與人為善,是開玩笑的一個原則。法國作家、倫理家拉羅科說:“嘲笑是一種最誘人的、恰恰也是最危險的智慧品質。巧妙的俏皮話雖然總是拿別人開心,但是被取笑的對象同樣有辦法對付隻愛取笑的人。”
如果借著玩笑對別人惡意攻擊,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感情,那麼除非對方是傻瓜才不會計較。也許你覺得自己口齒伶俐,處處能占到上風,但是從交際的平等原則考慮,別人會認為你不尊重他人,不值得獲得別人的尊重,也就沒有人願意跟你交往。
不分場合的玩笑害處多
開玩笑需要尺度,在我們的周圍,能掌握開玩笑的尺度的人卻太少了。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有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好不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話一出口,在場的人喧嘩一片。
作為總統,裏根在錯誤的場合和錯誤的時間裏,開了一個錯誤的玩笑。這樣的玩笑無法讓在場的聽眾清楚地判斷真假。為此,作為玩笑裏麵主角的蘇聯政府也提出了強烈抗議。
任何玩笑的效果都和當時的環境緊密相連的,在特定的場合,有些玩笑是不能亂開的,如出席重大會議、參加追悼會等莊重嚴肅的場合,還是不要開玩笑為好。
在公開的場合開一些無聊的玩笑,很可能會讓人產生誤會,覺得你太輕浮,不識大體,被開玩笑的一方也會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