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分寸有度,把話說得滴水不漏(1 / 3)

第一節 什麼都說不如不說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謹防禍從口出。比如,一時口沒遮攔,講了不該講的話,使得對方沒麵子,從此懷恨在心;比如話說得太滿,被人抓住了把柄,害得自己一時下不來台;再比如,話沒有說清楚讓對方產生了誤解,鬧得大家不歡而散……可見,講錯話常常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何掌握分寸,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就成了語言溝通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大嘴巴”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會受歡迎,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個“大嘴巴”會嚴守秘密,而每個人都不想多生是非。

口無遮攔危害無窮

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條高速公路通車,第一位通過的司機將獲1000元獎勵。淩晨,警察攔下第一輛經過的汽車。

警察表達了祝賀,並將獎金交給開車的丈夫,隨口問道:“你將如何使用這筆獎金?”

丈夫:“哦,我將馬上去考一個駕照。”

旁邊的妻子忙說:“警察先生,別聽他的,我丈夫喝醉了總是胡言亂語。”

坐在後排、耳聾的老母親忍不住抱怨:“瞧,我早說過偷車要被逮住的。”

笑話裏的丈夫和妻子、母親就因為口無遮攔暴露了沒駕照、酒後開車、偷車等種種罪行。雖然這是一個反麵教材,但是從中我們也能總結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分,不要口無遮攔。

古人一貫提倡出言謹慎,君子從來不會口不擇言。那些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人,是沒有交際意識、沒有修養的表現,在交際中不會受到他人尊重。隻有三思而慎言的人,說話才有真水平。所以,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中,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考慮一下你要說的話是否適當,管好你的嘴巴,以免禍從口出。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大嘴巴的人,遇到事情該說的、不該說的他都要說出來,所以,不管他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無處棲身。

後來,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了原因以後,覺得他也挺可憐的。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修道院裏有幾頭牲口已經不中用了,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於是,他就叫這個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

當有買主來詢問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在買主麵前一通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就不會把它們賣掉啦!”可想而知,這幾頭牲口一頭也沒賣出去。這個人再一次被人趕走了。

“大嘴巴”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會受歡迎,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個“大嘴巴”會嚴守秘密,而每個人都不想多生是非。

話多容易出紕漏

在現代這個商業社會,更是要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以下這則故事可以引以為鑒。

保羅是美國鼎鼎有名的大亨,資產超過10億美元。某年,他與商業夥伴約翰從紐約飛到中國某大城市,準備在那裏投資建廠,因此,他需要尋找合作夥伴。經過多方努力,三天後,保羅終於坐到了談判桌前,和他談判的是我國某一大型企業的領導。這位領導之所以能坐到談判桌前,就是因為他的精明能幹和通曉市場行情的本領令保羅頗為欣賞。特別是當保羅聽了這位領導對合資企業的宏偉設想後,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合資企業的光輝前景。可是正準備簽約的時候,忽聽這位領導又頗為自豪地侃侃而談道:“我們企業擁有2000多名職工,去年共創利稅700多萬元,實力是絕對的雄厚……”

聽到這兒,保羅立刻停頓了一下,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萬元人民幣折成美元是100萬左右,一個2000多人的企業一年才賺這麼點兒錢;而且,這位領導居然還表現得十分自豪和滿意,看來合作以後這個企業肯定會令保羅非常失望,因為離自己預定的利潤目標差距實在太大了。還好合同還沒有簽,於是,保羅決定立即終止合作談判。

這次合作談判的失敗就在於國內企業的領導多說了一句話,他本來的意思是想堅定保羅簽約的決心,對以後的合作放心,沒想到事與願違,多說出的話自暴其短,讓大客戶白白溜走。

嘴邊沒有把門的,有很多害處,相信有許多人都在這方麵吃過虧,所以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要在腦子裏麵多繞幾個彎子,心裏有數。如果什麼話都說,還不如閉緊嘴巴,什麼都不說。

直言也應有分寸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一位長得略胖的婦人一進服裝店,售貨小姐就對她說:“大娘,你太肥了,我們這裏可沒有你能穿的衣服。”

這位太太正想反駁,小姐又加了一句:“你不用自卑,你這麼老了胖一點也沒關係。”

這位婦人氣得七竅冒煙,找到店裏的老板娘告狀:“你們店裏的人怎麼回事?怎麼我才進店,就被她說成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趕緊賠不是,說:“實在對不起了!我們這店員是剛從鄉下來的,特別不會說話,但是人不會撒謊,她說的都是真話。”這些話無疑對婦人是二度傷害,她當場暈了過去。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沒有城府,從不拐彎抹角。有時候這樣的人會很受歡迎,因為人們覺得他率直,交往起來很輕鬆,可是大多時候這樣的人卻很讓人頭疼,因為他總是無意中傷害別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來台卻毫無察覺。說話直來直往的人可能要辯解說自己隻是習慣說真話,並沒有什麼惡意。但是這樣講話確實讓人惱火,這樣的人也讓大家紛紛避之不及。

第二節 犯忌的話不要講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要謹慎。說話的時候,一定留心不要說到對方忌諱的事情上了,否則,後悔也來不及了。

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小家貧如洗,他少年放過牛,討過飯,做過和尚,結交了一幫窮朋友。做了皇帝後,他很懷念過去的窮朋友,總想找機會與他們敘敘舊。

有一天,他的一位兒時夥伴聽說了,趕緊從鄉下趕來,一直跑到皇宮門外,要求求見朱元璋。朱元璋聽後很高興,吩咐傳進來。那人生怕朱元璋忘了自己,一見麵便指手畫腳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實在餓得發慌,就躲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湯都灑在泥地裏,你隻顧順手從地上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草葉子也送進嘴裏,卡住喉嚨。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子一口吞下,才把草葉子順進肚子裏去……”

堂堂九五之尊,被當著百官的麵暴出以前的窘事,朱元璋怎麼會不生氣?他沒等那人說完,就喝令左右:“哪來的瘋子在這胡說八道,給我轟出去!”這位皇帝的窮朋友沒有掌握說話的方式,不懂得人情世故,觸動了朱元璋的忌諱,結果落得個被轟出去的結果。

而另一跟人聽說了此事,也來見朱元璋,他進來後就下拜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鬥我們大獲全勝……”同樣一段往事,此人卻說得動聽、含蓄,讓朱元璋心裏很高興,他不由得回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樂共享、有難同當的情景,心情很激動,而且從這人的說話也可以看出是個識時務的家夥,所以,立即下令封他為禦林軍總管。

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的說法,傳說龍的咽喉下方約一尺的部位,長著幾片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是逆向生長的,萬一不小心被觸摸到這些逆鱗,再溫馴的蛟龍也必定變得暴怒。

其實,人的身上也都有“逆鱗”存在,即使性格再好的人也不例外。隻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來去自如,左右逢源。

避開犯忌的字眼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很講忌諱的國家,比如,名字不能同當政的皇帝相同或相近,凡是遇到忌諱的詞兒,要想辦法把它變一變,用別的詞兒來代替,這就叫避諱。雖然現在需要避諱的內容少了很多,但是還是有一些習俗需要注重的,例如,大年初一不能說病、死、破、敗等不吉利的字眼,喜慶的場合不能說喪氣話,也不能在別人悲痛的時候說喜慶的話,否則會使當事人心裏別扭,甚至惱怒。

某山區有個老太太去世了,親屬們一起商量操辦後事。老太太生前囑咐要土葬,但是現在土葬已經不合時宜了,於是大家七嘴八舌,發表個人看法。老太太的大孫子說:“這樣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燒掉。現在屍體放在家裏,人來人往的,總不是個事兒,我看燒掉最好,省錢省事!”這番話大家聽得十分惱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本來老人去世就是一件悲痛的事,他還要上來就什麼“死了”、“埋掉”、“燒掉”、“屍體”之類讓人難以接受的字眼,最後還說了句“省錢省事”,顯得自私無情不懂世故。

這時候,二孫子上來說道:“奶奶走了我很難過。現在遺體放在屋子裏得趕緊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願望,可土葬現在已經不行了,我看還是趕緊火化好。我是晚輩,隻是提個建議請大家考慮,大主意還是長輩們拿比較好!”這番話說得情真意切,在情在理,而且刻意避開了一些犯忌的字眼,大家聽得自然舒舒服服,長輩們也願意聽從他的建議,把老太太火化了事。

避開禁忌的話題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要謹慎。說話的時候,一定留心不要說到對方忌諱的事情上了,否則,後悔也來不及了。因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即使事後解釋,也無法完全消除對方心靈上造成的創傷,難以完全挽回影響。如果因為說話不顧忌諱而多招冤家對頭,那更是不值得了。因此,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留神,不要觸到對方的忌諱。

每個人都有不願讓別人知道的秘密,每個人也都有不願別人提起的忌諱,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想與人們愉快地交談,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考慮一下你要說的話是否合適,不要口無遮攔,給其他人造成不快,導致大家不歡而散。

談話中有一些普遍的禁忌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去和諧的氣氛,產生不良效果。

(1)健康狀況。除非是熟識的親友,不必多談對方的健康問題,很可能勾起對方的愁緒。

(2)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黨派等易引起雙方對立的話題。

(3)個人隱私。許多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尤其對女性而言,年齡是她們的秘密,不願被人提及。另外,對錢等涉及個人收入的一類私人問題的詢問通常也是不合適的,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對方提起他所遇到的不幸,例如他的親人生病或是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5)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低級趣味的笑話,在房間內熟人之間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第三節 得饒人處且饒人

你把他逼進了死胡同,他別無選擇,隻能與你死戰到底。結果,雙方劍拔弩張,到頭來兩敗俱傷。這並不是我們與人交談的目的。

留有餘地皆大歡喜

有句俗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應該控製攻擊的力度,不要一棍子將人打死,一句話把人噎死。在有理的時候不能咄咄逼人,抓著別人的“小辮子”不放,進攻時應為對方留一點餘地,掌握說話的分寸。與人爭辯,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高興,但也沒必要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就像下棋一樣,贏一個子是贏,贏一百個子也是贏,隻要能贏就好了,何必讓人家滿盤皆輸,顏麵掃地?因為大多數人都愛麵子,給對方留有餘地,實質上是為了緩和彼此間的衝突留下回旋的空間,也為自己留一步台階。否則,你把他逼進了死胡同,他別無選擇,隻能與你死戰到底。結果,雙方劍拔弩張,到頭來兩敗俱傷。這並不是我們與人交談的目的。

《孫子兵法》中也說過,對敵時要留一條退路給敵人,若是把敵人團團圍住而不留一條活路,敵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決一死戰,全力反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能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似乎覺得越狠越好,實際並非如此。

從前有一個大官,很喜歡下棋,自負是國手,他門下養了很多食客,其中有一位也很擅長下棋。有一天兩人開始較量,食客一出手便咄咄逼人,氣勢強盛。比賽到後來,竟逼得大官無處下子,急得滿頭大汗。食客見此情景,十分得意,心想這下可以大展拳腳,顯示我的本領高超了。他故意留一個破綻,在大官以為有了轉機可以轉敗為勝的時候,食客突然發難,勝負一下子就清楚了。可恨的是食客的嘴裏還念念有詞:“你還想不死嗎?”

大官一開始就遭此打擊,心中本來就很不高興,聽到食客的最後一句話更是怒火高漲,但礙於身份,也沒有發火,隻是站起身離開了。雖然這位大官素來很有修養,胸襟寬大,但也受不了這種刺激,因此對食客就有了成見。而食客卻不知道原因,隻是納悶為什麼大官不再與他下棋,反而疏遠了自己。食客隻好鬱鬱不得誌,到死的時候還是默默無聞。也許他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得理不饒人、愛出風頭的行為傷害了大官的自尊心,以至於讓自己的前途毀在了自己的好勝心上,可以說是小過失鑄成了終身的大錯。

如果你不懂得給對方留些餘地,對方表麵上可能表現得很寬容,匆匆地隨便找個台階下,但內心的煎熬卻不像表麵的那樣,這種屈辱有機會他一定會討回來。你讓人一步,別人心存感激,也會讓你一步,一條小路對你來說也是坦坦通道。你事事不肯讓人,一味得理不饒人,這樣不但於事無補,也傷了感情。別人心懷怨恨,就會設法阻礙你,損傷你,即使是一條大路,對你來說也充滿了險阻。

爭強好勝兩敗俱傷

在一條河水湍急的獨木橋上,兩隻山羊在中間相遇,橋很窄,隻能容一隻羊通過。可是,兩隻羊誰也不願意退回岸上,最後用角頂撞起來,雙方誰也不甘示弱,拚命相抵,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被河水吞沒。

對於爭鬥,我們永遠無法滿足,勝利之後還想再勝,失敗之後想著翻身。在狹窄的路口,不妨退讓一步,讓別人先行,表麵看來是自己吃虧,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說話也是相同的道理,有些人不僅在正式的場合喜歡和別人爭個麵紅耳赤,就是在閑聊時,也喜歡和別人爭辯,非要把別人說服、駁倒。這種人個性好強,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希望通過爭論的勝利來說明自己的水平,維護自己的尊嚴。實際上,那些爭強好勝,凡是不懂退讓的人,雖然表麵上是贏了,實際上是輸了,因為他的贏是用損害人際關係換來的。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從爭論中獲得好處,那就是避免它。”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一天晚上,卡爾在倫敦學到了個極有價值的教訓。有一天晚上,卡爾參加朋友為推崇他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中,坐在卡爾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並引用了出自《聖經》的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卡爾糾正他說此話出自莎士比亞。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聖經》。”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爾的老朋友弗蘭克·格蒙坐在他左邊,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二人都同意向他請教。格蒙聽了,在桌下踢了卡爾一下,然後說:“卡爾,這位先生沒說錯,《聖經》裏有這句話。”

那晚回家路上,卡爾對格蒙說:“弗蘭克,你明明知道他是錯的。”“是的,當然。”他回答,“可是親愛的卡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呢?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麵子?他並沒問你的意見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麼要跟他抬杠?說話的時候要有尺度,要避免和別人發生爭執和衝突。”

第四節 話不能說死,給自己留條後路

說話絕對的人看起來盛氣淩人,很高傲,會讓人有意識地躲避他。所以,絕對的話要少說,否則會降低你的威望,有損你的形象,使你的人際交往陷入僵局。

說絕對的話容易失去信任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說話很絕對,隻要是他說的話,就是絕對正確,一點兒也不需要質疑,說話絕對的人看起來盛氣淩人,很高傲,會讓人有意識地躲避他。所以,絕對的話要少說,否則會降低你的威望,有損你的形象,使你的人際交往陷入僵局。

現在的人們考慮問題都喜歡相對思考,對於絕對的東西,在心理上有一種排斥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如果自己沒有來得及思索,而就在他人麵前那麼有把握地講,就會感到自己落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反感情緒。他們會在心裏說:“我不相信這麼絕對的事情,我討厭這樣的人。”所以如果我們連自己都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個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絕對的字眼。

商店裏推出了一個新的產品:螺旋狀的襪子,有兩個推銷員負責推銷工作。為了表明這種襪子的透氣性,第一位推銷員隨手拿起一隻襪子,讓一位顧客拿住襪子一端,使勁兒拉,襪子的韌性的確很好。然後他又隨手拿起一根長長的針,在拉得繃直的襪子上來回劃動,襪子也沒有損傷。緊接著他又拿起打火機,在襪子下麵輕快晃動,火苗穿過襪子,而襪子也未受到損傷。他滿懷信心地對顧客說:“看看,我們的襪子太完美了!”可大家親自試的時候,就能劃出洞,也能把襪子燒壞。原來如果順著皺紋理劃不易劃破,並不是劃不破。最後大家明白了怎麼回事,消費情緒一下子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