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用情說話,和陌生人瞬間成為朋友(1 / 3)

第一節 怎樣和陌生人一見如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或是與一個不熟悉的人碰麵時,在心裏總會犯嘀咕:我該怎麼跟他建立起友誼?然後在過後的時間裏,又會懊悔不已:哎呀,我怎麼沒有表現得更好一些?怎麼沒有抓住機會跟他成為好朋友呢?錯過了那次機會真是太可惜了!

其實,和陌生人交談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懂得用情說話,所用的方法得當,你就可以達成所願,和陌生人瞬間成為朋友。

和陌生人一見如故,這是人際交往方麵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一個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見如故的本領,他就會朋友遍天下,做事也會遇難呈祥,手到擒來。

營造融洽的談話狀態

其實,和陌生人交談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所用的方法得當,你就可以達成所願,和陌生人瞬間成為朋友。

首先,一定要找準一個話題,不要泛泛而談,否則會讓人感覺你是在敷衍對方,隻是為了應付他而說一些客套的話。那樣你們的交情就隻能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麵上,也就是點頭之交,這樣的友誼並不是穩定的,它不會在對方的心裏留下任何痕跡。跟他談比較多的話題,就會讓他感覺好像遇到很熟悉的人一樣。

麵對陌生人交談時,為了鬆弛緊張的氣氛,需要努力製造親切的感覺。如果人家問你問題,不要簡單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有所回應,順著這個話題談下去,還要偶爾回問對方,讓你們的溝通能夠繼續。但是,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提一些隻能讓人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來,要給人能夠展開話題的餘地。

但是你不需要特意裝得很瀟灑、很老到,或者過分地患得患失,隻需要適當地表現出你的誠意。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跟陌生人交談時內心都會不安,說不定對方也在暗暗忐忑。如遇到那種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應該跟他先談些無關緊要的事,讓他心情放鬆,以激起他談話的興趣。而你的稍微有點羞澀的表現,對方也能夠理解和接受。

能不能順利交談,還取決於姿態。我們是抱著樂於和對方交朋友的心情的,就要先主動建立起這種姿態,自己表現出接納開放的態度來,這樣讓對方接納你的時間就會縮短。例如,以輕鬆的站姿,正麵麵向對方,就會讓人感覺容易親近。相反地,將手交握於後麵或雙手交叉抱於胸前,就會給人疏離抗拒的感覺。如果把包放前麵拿著,麵對對方,雖然雙手沒有交叉抱著,但還是會讓人有距離感。

快速地作出反應

談話時要關注對方的反應,如果人家不喜歡,就得停住你現在談的話題了。留心對方的麵部動作,留心他的眼神,留心他的動作,什麼時候他不想發展這一方麵的談話,什麼時候他表示不安,或者冷淡。對於那些最容易引起爭端的某些問題,例如,宗教信仰、政治主張等,和陌生人談話的時候,要盡量地避免。即使你認為自己有責任並且自信有能力說服對方,也不要非在這個時候較真。因為這些問題,絕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談出個孰是孰非來的,而且你也不要過於低估對方對信念的執著。如果你太過於心急,就會使對方對你產生不認同感,結局不是當場發生爭執,就是對方一味地敷衍你,或是借故走開,以後也會對你敬而遠之,這些都不是你想看到的。

如果你在平時多看報、多看新聞,關注各行各業,那麼你和別人的談資就多了。當然如果你希望這次的談話成功而又美滿,你最好談對方了解的和喜歡的,當對方興趣轉變時,你要能夠及時地轉變你的談話題材。

如果你有機會預先知道你將遇見一位陌生者,那麼你就可以預先向你們雙方都認識的朋友們,探聽一下對方的情形。關於他的職業、興趣、性格、過去的曆史和對各種事情的看法等,這樣你們的交談話題就容易掌握了。如果你沒有這樣的運氣那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觀察一下他是否有比較特別的地方,例如,異族風情的裝飾品,或是一款你也非常喜歡的手機,談論這些細節很可能立刻吸引他的興趣。你也可以尋找一些感性而輕鬆的話題,最好你能火眼金睛地看出他的一些興趣,比如說:小麥色的皮膚說明他很愛戶外運動,試著和他聊一聊旅遊、登山之類的話,這樣可以使他提升對你的興趣。同時談話的節奏感要盡可能輕鬆明快,雙方開心的一笑,會瞬時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人你不妨直呼他的名字,說點無傷大雅的笑話,講點輕鬆的小故事,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為下一次的見麵做好鋪墊。如果你能在下一次見麵時準確無誤地叫出對方的名字,那麼你會受到更多的歡迎。因為名字是構成身份與自尊的重要一環,而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尊感,大多數人相信,記得自己名字的人,一定是尊敬自己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他們也會同樣報以最大的熱情。

和陌生人一見如故,這是人際交往方麵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一個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見如故的本領,他就會朋友遍天下,做事也會遇難呈祥,手到擒來。特別是在人脈資源相對重要的現代社會,跟陌生人一見如故變得越來越重要。

第二節 怎樣讓話題迎合對方的胃口

隻有重視談話對象的需要,才能掌握住說話的重點及內容,說出來的話才能讓對方接受。如果忽視了人們的真正需要,那無異於對牛彈琴,白費力氣。

重視對方的需要

美國神學院的一名優秀畢業生,被分到一個以牧業為主、宗教意識比較落後的村莊當牧師。由於初次來到新地方,很緊張也很慎重,他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自己,準備辦一個盛大的布道大會。沒想到的是,在他精心準備的布道上,隻有一個牧童到場參加。牧師感到很沮喪,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他打算取消這次布道大會,於是征求牧童的意見。牧童這樣回答:“我不知道應不應該取消大會,但是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在喂我的牛群時,有100頭我會喂,有一頭我也會喂。”

牧師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定布道大會照常進行。他使出渾身解數,認真地講完道之後,發現牧童兩眼發直,竟然差點睡著了。牧師非常難過,他問牧童:“難道你覺得我講得不好嗎?”牧童回答道:“我不知道你講得好不好,但是我知道一件事,當我給我的牛群喂食時,會給它們喜歡的牧草,而不是漢堡。”

牧師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隻有從人們的需要去引導,才可能把神學發揚光大。如果忽視了人們的真正需要,那無異於對牛彈琴,白費力氣。

該講什麼話才能對牧童的胃口,或是牧童當時的心理需求是什麼,這才是牧師首先需要了解的,隻有這樣才能掌握住說話的重點及內容,說出來的話才能讓對方接受。

掌握對方的心理

有一家電器公司在農村開展業務以來,連連受挫。當地的經銷經理報告說:“鄉下農民生活儉樸,不願花錢買昂貴的電器使用。同時,他們對於我們公司的產品,也很不滿意。我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辦法。”於是公司就派了一位代表下去考察。那位代表到了鄉下後,決定親自去嚐試一下。有一天,他來到一戶農家門前,上前敲了敲門,門打開一條縫,一位農婦探出頭來,一聽說他是推銷電器的,便露出十分厭惡的神情,把她對他們公司的不滿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他一看情形不對,就心生一計,裝著很客氣的樣子,對那位農婦說他今天來不是推銷電器的,隻是想買她家的雞蛋。婦女聽他這麼說,就半信半疑地把門開了一半。他接著說:“我看你家養的雞又肥又大,我想它生出來的蛋一定很好吃。”那位農婦被這句話所吸引,同時又把門打開了一些。他又接著說:“我自己也養雞,但是不如你們家養得好。”那農婦一聽心花怒放,便打開門,熱情地將他讓進院子。

他看見牛欄裏養著幾頭奶牛,便稱讚道:“我想你養的雞下這麼多的蛋,一定比你丈夫賣牛奶掙的錢多吧?”這時,那位農婦已經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很熱情地告訴他許多養雞的方法,並領他去參觀自己的雞棚。他們交談了很長時間,那位農婦越說越起勁。他臨走時,農婦忽然主動問他:“我們的鄰居也養雞,他們的生意比我們的好,聽說他們家雞棚中裝了電燈,這大概和他們的生意好有關。現在我們也想裝,應該怎麼裝?”他知道時機已經十分成熟了,不用自己竭力勸說,她就主動要求裝了。

隔了兩個星期,這筆電燈生意便由這家電器公司具體承辦。

本來是一件毫無希望的事,但經過這位代表的周旋,居然馬到成功。其實,他並沒有大力地宣傳推銷,也沒有和客戶解釋爭論,他隻是在農婦不高興的時候,摸透對方的心理,用話語讓她高興而已。

重視對方的興趣

與陌生人初次見麵,想要寒暄一番,可是如何讓對方打開話匣子,以便雙方的交談能夠順利展開?這是一個難題。如果按照常理來講,自我介紹是很普遍的一個方法。但是一句“你好,我是……”未免顯得太平庸了一些。

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威廉·費爾普曾經講過一段自己的經曆:當我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到林斯姨媽家去度周末,一個中年人在某天晚上來訪。他在跟我姨媽談論一陣之後,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我身上。那段時間我正好對帆船非常熱衷,而這位來訪者和我說話時就以一種使我非常感興趣的方式討論帆船。他走了之後,我對他大為稱讚:多麼棒的人!他和我興趣相投,都對帆船這麼感興趣!姨媽卻笑著對我說,他是紐約的一名律師,對帆船一點也不感興趣。

我很疑惑:那他為什麼一直都在談帆船呢?還那麼興致勃勃?

姨媽笑著告訴我其中的道理:那是因為他是一位有禮貌的紳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歡小船,所以專門挑你感興趣的話題和你說,這樣你就會很高興,他也會更受人歡迎。

人隻關心自己熟悉的事情,這是常理,但是這個道理卻常常被忽視。而善於利用這一點的人一定是聰明的人,他們明白在與人初見麵時隻有談論對方熟悉的事才會引起他的興趣,所以隻找對方感興趣的事或物交談,從而使談話的氣氛友好而和諧。

第三節 用寒暄語讓感情迅速升溫

寒暄雖然是人們相會時的見麵語,但也是交談者之間一座友誼的橋梁。寒暄並不是幾句廢話,它是交談的開場,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用寒暄語架起友誼的橋梁

根據見麵的具體場景,觸景生情,根據不同的時間靈活運用。如果是早晨在門口或路上遇見,你可以說:“早晨好!上班去?”如果在食堂碰見,你可以說:“吃了嗎?”,等等。這種寒暄隨口而來,但一定要得體,不能亂用。如:“吃了嗎?”這句話一般在早上、中午、晚上用餐時間使用較為妥帖,若在上午十點或下午三點時兩人相遇,用“吃了嗎?”來問候,便有些不合時宜了。

寒暄語應當刪繁就簡,不要過於程式化,像寫八股文。例如,兩人初次見麵,一個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三生有幸。”另一個則道:“豈敢,豈敢!”搞得像演出古裝戲一樣,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的用語也應有區別,同長輩相遇,應該表示謙恭;見到同輩可以隨意些,但不能讓人感到粗俗,也要有禮貌;碰到晚輩可等晚輩先說話,並且應言而答。

寒暄語應帶有簡潔、友好與尊重,以友好之意,敬重之心說出。既不允許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以戲弄對方。“瞧你那德性”,“喂,您又長膘了”,等等,自然均應禁用。

牽涉到個人私生活、個人禁忌等方麵的話語,最好也別拿出來扯皮。例如,一見麵就問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沒有”,或是“現在還吃不吃中藥”,都會令對方反感至極。

見麵寒暄幾句,雖說是一般的生活常識,然而不容忽視。在社交活動中,寒暄能使不相識的人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悶的氣氛變得活躍。尤其是初次見麵,幾句得體的寒暄語,會使氣氛變得融洽,會使兩個人相見恨晚,這有利於順暢地進入正式交談。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都需要說上幾句寒暄的話,用以溝通彼此之間的感情,創造出和諧的氣氛。

寒暄雖然是人們相會時的見麵語,但也是交談者之間一座友誼的橋梁。它也並不是幾句廢話,它是交談的開場,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噓寒問暖表關懷

寒暄語是指在社會交往中人們見麵時,在談正題之前為了溝通雙方的感情,發掘雙方的共同關心點,建立和諧融洽的交談氣氛而說的應酬話。如“你好”、“早上好”、“好久不見”、“見到你很高興”,等等。從交際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一般都有一種親合需求。比如,每個人都有從屬於團體事業的需要,傾吐心聲的需要,被人理解與關心的需要,獲得支持與幫助的需要,獲得伴侶和友誼的需要,等等。人與人的親合程度,與相互間滿足這些需要的程度有關。如果我們對陌生人的寒暄語運用得當,能滿足對方某些方麵的需求。比如,對某些對方關心的問題產生了共鳴,使對方孤寂的心境得到寬慰和開解,為對方解決困難提出了積極有效的建議,等等。對方有了親合需求的滿足感,就會促發認同感,這種心理會逐漸升華,雙方的感情就會迅速升溫,這就為建立融洽、和諧的交談氣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初次見麵或經人介紹兩人相識,說上幾句得體的寒暄話,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了解,也是提高交際質量的基礎。從心理角度上看,初次見麵,雙方都有一種想了解對方的願望。此時,彼此都注意對方的言談舉止,因而,寒暄中的語言要體現出坦誠、熱情。跟初次見麵的人寒暄,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能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等比較文雅一些的話,可以說“久仰”,或者說“幸會”。

要想隨便一些,也可以說“早聽說過您的大名”、“某人經常跟我談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讀過您的大作”、“我聽過您作的報告”,等等。

當兩個人初次見麵,交談者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進行不同的問候。比如,從年齡上考慮對老年人可以問:“身體好嗎?”對成年人問:“工作忙嗎?”對學生要問:“幾歲了?”或者問:“上幾年級了?”從職業上考慮,對藝術家問:“又有什麼作品問世了?”對商人問:“最近生意怎麼樣?”對教師可以問:“今天有課嗎?”對工人可以問:“工作累不累?”說話時要委婉,恰到好處,用語不宜過多,能用一言以蔽之的絕不說三言兩語。如果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會給人以輕浮的感覺。

第四節 贏得感激和信賴,從對方立場出發

由於在具體行動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麵表現出來的在感情上與你的聽眾的親近感,往往會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報和共鳴。

為對方的利益著想

在交談過程中,與對方建立和諧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目的是讓對方喜歡你、信賴你,並且相信你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他們的最佳利益著想。

一個百貨公司的老板去考察一個新售貨員:“你今天服務了多少顧客?”

“一個。”小夥子回答。

“隻有一個?”老板說,“你的營業額是多少呢?”

售貨員回答:“58334美元!”

老板大吃一驚,讓他解釋一下。

“首先我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賣給他魚竿和魚線。接著我問他在哪兒鉤魚,他說在海濱,於是我建議他應該有隻小汽艇,於是他買了一條20英尺長的快艇。當他說他的轎車可能無法帶走快艇時,我又帶他到機動車部買了一輛福特小卡車……”

老板驚訝地說:“你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一位隻想買一個魚鉤的顧客?”

售貨員回答:“不,他隻是為治他妻子的頭痛來買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訴他,夫人的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這個銷售員很成功,他掌握了顧客的一個購買心理:不是營銷員硬向顧客“賣”產品或服務,而是顧客真想“買”。銷售員隻是出於為對方著想的目的來建議他買點什麼。

把推銷的重點放在“買”字上,那麼顧客在這場交易中就處於主動的地位。由於他處於主動,那麼,“買”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他從中獲得了自尊心的滿足。

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曾有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名美國顧客在東京一家百貨公司購買了一台索尼電唱機,回家後,卻發現漏裝了內件。第二天一早,她本打算前往公司交涉,沒想到該公司先行一步,打來道歉電話。50分鍾後,公司的經理和一位年輕職員又親自登門表示歉意,並送來一台新的電唱機,並同時贈送一盒蛋糕、一條毛巾和一張著名的唱片。他們還向這位顧客講了發現這一錯誤之後,公司所做的各種努力,這其中包括他們為查找這位顧客,曾打了35次國內國際的緊急電話。可見,這家公司與顧客交朋友,對顧客關心、愛護和體貼,使買賣雙方不局限於一種商業關係,還要富有“人情味”,使顧客產生一種親切感,在購物的同時,得到一種精神情感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