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企業生態環境係統整合(1 / 2)

企業生態環境係統是一個由企業環境、事業環境、業務環境、作業環境等構成的分層次的係統環境,這個環境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隻有不斷地進行整合,才能確保企業經營在良好的內外環境中健康有效地高速運行。

1.企業環境

企業生態環境係統的第一層次是企業環境。它是左右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是各分係統開展事業活動的共同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

(1)自然生態、資源環境

生態是各種生物在自然界生活的狀態。這些生物群體在地球表麵的一定空間中,與無機環境通過能量轉換同物質循環聯結成矛盾的統一體——生態係統,並通過動態平衡自然規律,保持著相對協調和穩定。人類尤其是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這種生態係統中和一定生產關係下進行的,必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有利或不利的結果。特別是後者最終會造成經濟和社會損失。同樣,社會生產的過程是變自然資源(自然界賦予的、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能為人類所開發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人類生活和社會生產所需要的資源要素取自周圍的環境,由其形成的最終產品或伴生物,通過消費或排放過程,變成廢棄物返回自然界,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因此,要從多視角管理的角度考慮自然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把保護生物圈、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處理和削減廢棄物排放、廢物再生利用等作為生產經營的前提條件,實行環境優先的經營。

(2)法製環境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企業的運營一方麵要靠市場機製自動調節,另一方麵要接受有關法規的規製,包括商法、稅法、勞動法、產品責任法(PL法)、環境保護法等法規的規製。

(3)資金環境

人、財、物是傳統的三大生產要素。財即資金的籌措條件要受多方麵的製約,包括來自各種金融製度、利率變化、股價趨勢等方麵的製約。

(4)社會環境

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進行的。成功的企業經營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即人們對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貢獻的要求。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多種多樣,大致可分三類:一類屬於非企業活動直接引起的問題(如貧困、地區差異等),或者即使是因企業活動而引起的卻由社會缺陷而反映出來的問題(如種族等歧視導致的職業差別等);一類是日常企業活動對外部的影響,如公害、產品安全性、工廠關閉造成的影響;三是企業內部與日常企業活動直接相聯係的問題,如生產現場的安全性、舒適性、人情味等。與局限於同企業活動直接相關聯領域並被動地、由補償社會損失而發生的企業社會責任相比,強調廣泛地、能動地改善社會條件為社會多貢獻的社會環境更值得企業重視。企業的社會貢獻活動大致涉及7個方麵:一是改善地球環境,二是促進國際交流與相互理解,三是改善所在地區環境的條件,四是提高福利,五是提供教育、研究扶助,六是支持活躍文化、藝術活動,七是支援文體活動。而且這些活動應以有利於社會發展為目的,而非追求回報(如變相的廣告等)。

(5)國際環境

企業在全球經濟國際化的大趨勢下,作為一個微觀的開放係統,必然受到日益擴大的人、財、物、信息等因素國際間流動的影響。產品、技術的出口和進口,企業的境內合資、合作、合營和境外現地生產經營,都會受到對方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民族主義等多種因素的製約,適應這種國際環境及其變化是成功地開展生產經營和回避各種風險的關鍵。

(6)勞動環境

人是企業經營資源中最具活力的核心要素。企業能否把這一因素充分、持續地調動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環境如何,因此必須關注勞動力供求關係、工資、工作時間、工會動向、各種工作規則以及外籍工人狀況等,以適應勞動環境的變化,確保本企業所需勞動力,調動其生產經營熱情,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7)信息環境

信息聯係與組織的共同目的、組織成員的貢獻意願是一個組織體(企業)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是決策的依據,尤其在信息收集、處理、傳遞技術日益發達的現在,企業對信息環境的適應與利用程度如何左右著企業的經營效率。為此,一方麵必須建立健全和充分地利用信息網絡、數據庫,另一方麵要謀求信息共有、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