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事業環境
事業環境是指能否形成企業在各事項領域生存、發展的條件的外部環境而言的。主要包括:
(1)市場環境
從市場營銷特別是關係性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講,市場就是消費者。因此市場環境主要指消費者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變化趨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銷售市場、供應市場的變化趨勢。
(2)技術環境
技術革新是企業新的利潤源泉,是以技術引進方式和內部開發方式來實現的。因此企業需要認真地把握和利用技術環境,即伴隨技術革新而出現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動向。不過,這裏所說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未必是世界上最新的,而是通過開發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等。
(3)社會資本環境
社會資本環境是指交通、通信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發展動向。為了提高和改善國民生活環境而對交通、通信、上下水、廢棄物處理、文化娛樂等設施的社會資本的擴大,具有帶動民間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條件與環境的作用。因此把握和利用好社會資本環境對企業來說是不可忽視的。
(4)產業結構環境
產業結構是指一國經濟的產業部門構成及其相互關係,由生產力結構、產業地區結構、經營結構(從各個經營體的相互結合關係觀察的產業結構)、生產要素(資本與勞動)結構構成。產業結構環境指第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動向,以及第二產業中由重厚長大型向輕薄短小型行業結構的變化動向等。把握這些動向是企業順應環境變化和尋找發展機會的關鍵。
3.業務環境
業務環境是與左右企業的規劃、開發、生產加工、營銷、資金的籌措與運用等業務條件有關的環境。主要包括:
(1)係列環境
在現代企業經營中,有些企業出於促進銷售或穩定供求、擴大資本規模、方便投融資、形成銷產供一條龍體製等目的,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通過包銷、業務合作、幹部派遣、投融資、相互持股等方式,強化企業相互間的聯合關係,形成係列化,包括銷售係列化、生產係列化、資本係列化、銀行係列化、商社係列化等。這種係列化是以誘因與貢獻平衡為基礎的合作關係,當因環境變化而失去平衡時,往往引起利益衝突和摩擦。因此,身為係列成員的企業需要隨時觀察係列環境的變化,即各種係列直接業務活動領域的動向,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或避免這種衝突和摩擦的發生及其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麵,各種係列化雖有其穩定供求的優點,亦有其在產銷階段妨礙自由競爭、難以達成規模經濟的弊端。故作為係列成員的企業應根據係列環境的動向考慮如何克服這種弊端的對策;作為非係列成員的企業則應根據係列環境的動向,尋求回避係列化的優勢、利用係列化的劣勢的對策,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
(2)同業環境
同業環境是指同行業競爭企業的設備水平、生產能力、市場占有份額等動向。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企業必須根據同業環境製定適當的戰略和策略,才能戰勝競爭對手。
(3)金融製度環境
企業為了維持其財務流動性和適當的資本結構,謀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必須根據資金計劃合理而有效地籌措和運用資金。因此它必須認真地把握金融製度環境,即及時準確地了解來自各種金融製度的影響企業資金籌措與運用的諸因素的變化趨勢,以確保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籌集和運用資金,回避資金籌措與運用風險,增加資本收益。
4.作業環境
作業環境實質上是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相關之間的一種關係表現形式,即相互學習、相互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協同共生的關係。
綜上所述,多視角管理理論所主張的企業環境是包括了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在內的係統的企業環境。企業對外部環境雖說是幾乎不可控製的,但並非是完全被動的,也不完全是單方受影響的,企業自身也影響環境(如產業公害、環境汙染)。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特性和企業外部環境特性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關係。不管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還是企業管理谘詢人員,都有責任弄清在具有怎樣的企業特性的情況下,怎樣的環境特性具有較強烈的影響,並據以抓住改善企業環境的關鍵,確保企業經營在良好的內外環境下順利而有效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