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問到富人致富的秘訣,回答卻很簡單。
秘訣一:及早養成好習慣
很多人在年輕時就過度依賴信用卡借貸,結果是借貸吃掉儲蓄,永遠省不下錢來。人要想生活得富裕,在年輕時不要想什麼就買什麼,讓自己被物欲的滿足所操縱。在年輕時,如果能早早養成好的理財習慣,賺的錢才會留在自己的口袋裏,也才會真正成為百萬富翁。
秘訣二:對自己有信心
“30歲以前賺到100萬”一書的作者科裏年輕時幾乎把市麵上所有能找得到的百萬富翁傳記和自傳都讀遍了,並從中得到啟發開始投資房地產,結果20幾歲就成為百萬富翁。科裏說,他是通過讀書來尋找這些富人在事業上成功的共同特點,這樣可以幫助自己選擇最適合個人的致富道路。最後他發現,幾乎所有的富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無比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在財務上有大成就。
秘訣三:誠信
一個人值得很多人信賴和有很多人值得自己信賴是兩筆巨大的財富。因為人家不相信你,怎麼會和你有生意來往呢?個人看重誠信,銀行更重信用。在當今社會,要做一個投資理財的高手,建立個人良好的信譽度和口碑是非常重要的!
秘訣四:“財商”
如果你要成為金錢的主人,你就需要比金錢更精明,然後金錢才能按你的要求給你辦事,這樣你就成了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財商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要學一點財務知識。最主要的是要學會看會計報表,要知道現金流是怎麼回事。比方說,如果你想購買某公司的股票,你就必須通過會計報表至少了解其以下數據:總資產、每股淨資產、未分配利潤、淨負債、銷售收入、淨利潤、每股收益率、企業資產負債率等
2.一定要有成本意識,要努力做到用最低的投入實現最大的回報。
秘訣五: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有敏銳的市場眼光。
要賺錢就需要經常深入市場,了解價格信息,了解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狀況,並關心國家的政策變化,有時還得關心國際的政治動向。市場價格千變萬化,不管是做常規生意還是買房、炒股、買基金等投資理財活動,如果沒有敏銳的市場眼光,那就隻能靠碰運氣,但靠碰運氣是非常危險的。
秘訣六:要學會用錢去賺錢的技術。
不要為了錢去拚命工作,而要學會讓金錢為你拚命地去賺錢。投資理財就要學會把資金投資到最有效率的地方,也就是說投資到回報率最高的地方。但不管選擇怎樣的投資方式,都是有技巧的。要想賺錢,就要多學習賺錢的相關知識。
秘訣七:勤奮工作
很多人都認為富翁們之所以有錢,大多是碰到好運氣。但是億萬富翁川普在他的新書“像川普一樣思考”中認為自己成功並不是靠運氣,川普認為自己成功的最基本原因不是別的,而是勤奮工作。他說,勤奮會帶來好運,因為勤勞多半會導致成功。就算是如此,也是因為你運氣夠好,自己聰明到知道要工作勤奮。
秘訣八:逆向投資
在投資方麵應與大多數人逆向而行。如果現在股票跌得慘,很多人拚命賣出,如果敢逢低承接,一年半載之後就可能是大豐收。這樣的投資法也不僅限於股票市場,如房地產的投資道理亦同。勇於以低價買下,把它分租出去,日後可能會有很大的回報。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關鍵是要形成投資的觀念。中國人有儲蓄的觀念,但投資的觀念卻比較淡薄。
秘訣九:量入為出
即使是阿姆這樣的大明星都會精打細算,不想亂花錢。有一次阿姆看到一隻他非常喜歡的腕表價值15000美元,他很想買下來。但是他後來認為,還是應該把錢留下來。很多大明星就是因為沒有這種想法,結果落得一身債。百萬富翁史密斯說,她的理財經驗是不要為了趕時髦每月把掙的錢都花光,而是想辦法將收入的10%到25%節省下來。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要跟風,不要買那些所謂象征身份地位的物品。
秘訣十:買保險以保護財產
很多人之所以破產,常常是因為離婚、家人去世、因傷殘疾病或家人無法工作,有的人也會因為家中某次聚會來賓摔倒而付出高額賠償費而半生的心血付之東流。反過來想,為這些不可預知的事故買保險則能保障自己的財富。
學會理財才是關鍵
當前社會,理財對大多數人來說還隻是一個不陌生但也不熟悉的字眼。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專業知識,很多人認為,個人並非是自己財富的最好管理者。因此,儲蓄長期以來就成為了人們最主要的理財方式,人們仍然習慣性地將錢存在銀行,投資意識不強,理財觀念淡薄。
本科畢業的趙亞今年隻有2l歲,工作剛半年後,月收入就達到了3000元左右;專科畢業的林蕭工作3年後,月收入才隻有1800元左右。
按常理說趙亞每月收入3000元,比林蕭多1200元,因此,他應該比林蕭“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半年的時間裏,林蕭存下了4000元,趙亞的銀行卡卻隻有不到1000元的存款。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趙亞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林蕭,除去基本消費外,趙亞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還有一大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趙亞的30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而林蕭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隻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但是她喜歡看書,每月花費100元左右買書。這樣算下來,林蕭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加上一些其他的支出,林蕭半年就節餘4000元。之後,林蕭又把其中的3000元轉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動續存。
通過上麵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能不能理好財,並不是由錢的多少決定的,學會理財才是關鍵。生活中,有很多人將注意力放在收入這個源頭上,總是認為錢越多越好理財,錢越少就越不好理財。其實,這種想法完全不對。因為,一個家庭的理財就像水池裏蓄水的道理一樣,水龍頭進水量的大小固然是關鍵,但是下水管道的排水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水龍頭大,但是下水管道比水龍頭更大,那水池子裏很快就會沒水;如果水龍頭的管子大,下水的管道小,相反池子裏的水就會越蓄越多。
因此,我們說會理財不僅是一門學問,同時也是一種收入。因為,當你學會理財時,你才能更早地積蓄自己的財富,再將一定的財富用到合理的投資。也隻有這樣,你的錢才能加倍地生長。
會理財不如會掙錢。這種想法很多人都有,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都認為自己收入高,不會理財也無所謂。當然,對於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花銷不是很大的人群來講,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結婚、買車,也不用擔心意外風險的出現,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僅僅這樣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其實,理財的能力跟掙錢的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更應該有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為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說是為了你的下一個“挑戰目標”而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