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我們必須明確,沒有最好的理財觀,隻有最適合自己的理財觀。理財是一生的事情,生命不息,理財不止,因而需要樹立終生理財的觀念。年輕人必須具備正確的投資理念,才有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確定正確的投資方向,掌握恰當的投資方法,才能實現理財的願望。

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不僅成為人們當前非常熱門的話題,而且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理財是一生的財富規劃,是一生值得去付出心血和精力的事業,而樹立正確的理財觀更是理財路上最重要的一步。所以,20幾歲的人如何看待理財,如何擁有一個健康正確的理財觀念就變得特別重要起來。

在對20幾歲投資者的理財教育中,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米盧曾經說過:“態度決定一切。”是的,態度決定一切,你是否有一個正確的理財觀念、理財態度,將決定你以後的許多決策,將決定你是在理財還是在“敗財”。 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即便你懂得高深的理財技巧,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觀念不對,理財技巧越好,可能會跌得越慘。

什麼是正確的理財觀念?

1.理財要從現在開始,並長期堅持。理財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可能一夜暴富。

2.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有些人因經過市場的大跌後,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戰戰兢兢,有風險的一律點滴不沾,這總算安全了吧。但CPI的持續創新高,也讓不投資變成了不安全。正確的心態是既要有風險意識,又不一味地懼怕,應該正確地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投資的方式不同,投資之前要根據投資方向的不同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來選取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3.拒絕貪婪和盲目。在任何投資中,高收益都伴隨著高風險,如果想要降低投資的風險,就需要堅持中長期的投資理念,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人們常犯的兩大錯誤是貪婪和盲目,千萬不要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同時,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分散投資的方式也是降低風險的最佳途徑。此外,在投資之前要先設定止損和盈利。

4.一定要將投資和理財區分開。投資和理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對此混淆不清。投資是運用一些工具,以收益的最大化為目的,讓有限的財富得以擴大,因此投資是實現理財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理財是善用個人的所有資源來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的財務目標,是一種長期的規劃,令財富保值增值,不僅僅為了賺錢,更不是單純的投資。理財要求資金的安全性應放在第一位,盈利性放在第二位。

5.樹立風險意識,投資是有風險的。低風險的投資品種,如銀行存款、國債等,難以產生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如股票、實業投資,有產生高回報的可能,但也能導致巨額虧損。

6.要保證良好的資產流動性,保持富餘的支付能力,不要將資金鏈繃得太緊。

7.保險是重要的保障手段之一,是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份保險也是一份對家人的關愛。

8.不要過度消費,尤其是貸款消費,如房貸、汽車貸款等,貸款是剛性的。盡量減少家庭的債務負擔。

9.股票是一種最好的長期投資工具,是使家庭資產大幅增值的最有效的投資方式,但如果投資操作不當,會導致巨額虧損,造成家庭財務危機。一定不能用借來的錢炒股票。

10.要將生活保障(現金、債券、住房、汽車、保險、教育)與投資增值(股票、實業、不動產)合理分開。投資增值是一種長期行為,目的是使生活質量更高,不要因為投資而降低目前的生活質量。投資資金應該是正常生活消費以外的資金,用這樣的閑錢投資,投資人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11.要學習理財知識,要能同專業理財人員交流,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為錢是你自己的。

12.可以委托理財,但要慎選受托人。

13.要編製家庭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做到收支有數,心中有底。

14.要製定量化的、合理的理財目標,針對理財目標配置資產,做到有的放矢。

15.抵製過高投資回報率的誘惑,任何投資回報率過高的項目都是值得懷疑的。

16.投資一個項目,先考慮風險,再考慮收益,不能合理控製風險,收益無從談起。

以上理財觀念是理財專家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20幾歲的人一定要認真領會,以便靈活運用於自己的投資理財過程中。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新約-馬太福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 “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更多。”

“對已經富有的人還要給予,使之錦上添花;而對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強行奪走。”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即借用這段話,類比社會中存在的上述現象,並稱其為“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反映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奇怪經濟現象,揭示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關係到社會的方方麵麵,是一項能夠影響個人成功的重要法則。其實,我們的家庭理財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馬太效應”。

小鄭和小趙大學畢業後分到了同一個公司做職員,兩人學曆一樣,收入相同,但兩個人的理財觀念卻大相徑庭。小鄭的理財思路比較靈活,前些年股市紅火,小鄭利用懂電腦的優勢,購買了股票分析軟件,天天研究股市行情,並把平常積攢的3萬元錢全部投入了股市。一年多下來,他的股票市值就升到了6萬元。後來,他見股指漲幅太大,各種技術數據也顯示風險的降臨,便果斷平倉。這時,單位附近正好開發了一條商業街,由於當時股市紅火,所以購房者寥寥無幾,最後房產商不得不將現房降價銷售,小鄭便用這6萬元買了一套沿街商業房。經過三年時間,他的沿街房已經升值到了30萬元。後來,他見當地房產價格已經見頂,立即將房產出手,把30萬元全部買成了某某開放式基金,結果一年多的時間又實現了20%的盈利,30萬元成了36萬元。

而小趙在理財上則十分保守,剛畢業那兩年他的積蓄和小鄭差不多。但為了穩妥起見,他一直把積蓄存入銀行,滿足於每年坐收利息。可他沒有考慮貨幣的貶值因素,如今銀行定期1年期儲蓄的年利率為2.25%,如果以年均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為4%計算,1年期存款的實際利率為2.25%-4%=-1.75%,也就是說小趙的積蓄在不斷“負增長”。所以直到現在,小趙在單位仍然屬於“窮人”,別說買私車洋房,買輛摩托車還得考慮半天呢。

負利率這隻“看不見的手”如同國王一樣,它讓不善理財者盡嚐通脹帶來的苦果,辛辛苦苦積攢的財產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了值。另一個方麵,它讓善於理財的人盡享複利率帶來的實惠,從而使他們的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如果“窮人”不改變理財思路,繼續保守理財的話,那還是會應驗馬太福音中的那句經典之言: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吧!

在理財領域有一句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實際是指對理財的用心程度將直接影響理財結果。如果加上“馬太效應”的規律,可以估算到理財的結果將對最終的生活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有人曾經計算過,每年相差1個百分點的收益率在30年後對財富將產生巨大的差額。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是否略花點心思在理財上,將導致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的質量!

我們中國人向來喜歡勤儉持家和儲蓄致富,但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20幾歲的年輕人花一點時間和精力來理財,將給個人和家庭帶來豐厚的利益,切記不要做聖經中那個懶惰的仆人,而要成為那個獲得更多財富的人。

必須明確理財目的

所謂理財,就是指將資金做出最明智的安排和運用,使金錢產生最高的效率和效用。理財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先積累、再保險、再應急,然後是還貸,最後才是投資和消費;而不應該按相反的順序來理財。目前,可能有大部分的人都是先消費、再投資,最後還貸款,買保險。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走出理財就是為了獲得高收益這一認識誤區。理財目的是“梳理財富,增值生活”。通過梳理財富這種手段來達到提升生活水平的目的。隻有通過這種理念來引導人們不要簡單地把理財當作“拿錢來生錢”,從而避免人們進入一味地追求利潤和回報的理財誤區。理財的最終目的不是“用錢生更多的錢”,而應是“用錢生合適多的錢”。因為期望的收益越高,潛在的風險和損失也會越大。盲目追求更高回報,也容易造成財務的混亂,影響家庭生活。

在我國,用於理財的可投資品種有兩種,一種是儲蓄、證券、基金、保險、期貨、黃金、信托等金融類的投資品種,另一種是房地產、實業投資、拍賣、典當、收藏等非金融類的投資品種,此外,健康保健、學習知識、教育子女也等於賺錢。在理財初期,理財者不妨從低、中風險投資組合入手,按照存款、債券、基金平均比例進行穩健運作,等到條件允許時,再增加股票、外彙、權證、期貨,適當地購買商業保險,量力而行投資實業經營,隻有這樣,我們的血汗錢才能逐漸得到積累並得到有效增值。

據有關調查表明,約有70%以上的女性在家庭理財中扮演著“決策”或“實際操作”的角色,相當於家庭中的“財務官”。大多數女性在進行投資理財時,都鍾情於“穩健型”的理財風格。

1.理性投資讓資產增值

28歲的胡女士是一名優秀的家庭財務管理員,對於理財,她一直都堅持謹慎、理性地投資,目前家庭財務在胡女士的細心管理下,正朝著年增長20%~30%的目標不斷前進。在理財方麵,她曾經走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在她新婚時期,由於她和老公手頭一直很拮據,所以他們隻能租房住。結婚3年以後,他們終於攢夠了買房的錢,住進了新房,胡女士也生下了自己的寶貝孩子。

現在,胡女士和老公的收入都基本穩定,雙方的家庭負擔也不重,積蓄算是比較充實了。胡女士在打理家庭財務時,不僅適當地進行投資,同時也考慮了一家人的保障問題。她首先為自己和老公購買了重大的疾病保險和身故賠付險,做到未雨綢繆,這樣孩子將來的生活教育也會有保障。其次,她還特意給自己購買了住院醫療險,給老公購買了意外保險,給孩子購買了返還型的分紅險,為孩子以後的生活建立了安全保障係統。

在投資方麵,胡女士熱衷於股票投資。 “我從不炒黑馬股、題材股,一般情況下都是購買一些分紅比較慷慨的優質股,如果股票上漲達到我的收益預期就賣掉,如果不行我就拿著等它分紅。”從2000年開始投資股市以來,胡女士以自己獨特的投資方法,不僅沒有虧錢,而且還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收益。

2.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理財

李小姐,26歲,在某企業從事財務管理工作。婚前她和身邊的一些朋友大多都是“月光族”,在剛畢業時,掙的錢隻能勉強地維持基本生活,有時候還需要父母的補貼,和財務管理根本就挨不上邊。結婚以後,家庭財務方麵的事情,由李小姐一人掌管著,相應的支出也由她掌握。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結婚以後,李小姐才真正地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

看著家庭財務有時會陷入窘境,李小姐便下定決心要重整生活,至此開始,她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家庭理財機製。首先,她在網上下載了理財軟件,堅持每天記賬,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家庭財務檔案。其次,還適當地投資一些理財產品。由於在股票投資方麵有所收獲,李小姐已經將自己15萬元的積蓄,分別投進了股票型基金,另一部分資金作為購買貨幣基金當作流動資金來使用。再次,她建立一個理財目標並為此而努力奮鬥。李小姐的理財目標是在三年之內購買一套商品房,現在她和先生還在租房子住,有了明確的目標以後,他們的開銷節儉了許多。